我们都认同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怎样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控制呢?今天利用得到先听了《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概述,又细读了书中的一些实例,作为一名高中生的家长感觉受益匪浅。
《自驱型成长》一书讲述了父母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第一部分:只要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一场和别人的比赛,那么不论是考一个好成绩,还是上一个好大学,或是找一个好工作,其实最终最后的目标都是冲过终点。而只要是以通过终点为目标,那么家长帮助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很有限了,这种形式的教育观被称作挑战-努力模型,而这本书就是帮助家长从挑战-努力模型中摆脱出来,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
压力-控制感模型是把压力放到核心的位置,因为压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分成了三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正向压力就是已经训练了很久,马上就要上台表演节目,心中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这种压力往往可以让孩子更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力,让他表现得更好。
可承受压力一般是指孩子需要面对自己控制之外的情况,比如爸妈吵架,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虽然孩子很难自己应对可承受压力,但是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这种压力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坚强。
毒性压力就是会带来危害的压力,要么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在没有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的承受压力,这种压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孩子敏感脆弱,甚至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做个比喻的话,孩子就像是一辆奔跑的汽车,正在快速的成长。对于家长们来说,培养自己孩子的自驱力,最重要的是紧盯着压力这个仪表盘,让他们更多的体验正向压力,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毒性压力。
第二部分:到底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有害压力呢?书中提到了一句话,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这句话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你认为给孩子提供控制感,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度,让孩子可以自己说了算。这看起来又是一个“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而作者提出,挑战-努力模型里管的,放的是孩子的努力,压力-控制感模型管的,放的是孩子的选择。
当一个家长说出“这事听你的”这句话时,并不是说出这句话就完了,在这句话的背后,至少有三件事需要家长做到。
第一件事,你需要帮他们排除掉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事情,或者是后果无法承担的事情,因为硬要他们做这些事,只会让他们压力倍增。
第二件事就是在孩子们有能力做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上,家长别指手画脚,这样才有机会让孩子去练习,逐渐积累经验。
第三件事,让孩子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经常选择和结果的闭环。家长一定要忍住,不要帮孩子处理,本来应该由他自己承担的那些后果。给孩子控制感,其实不是放弃对孩子做任何干预,而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当孩子做出不那么好的决定时,不要焦虑,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背后,无条件的支持他。
第三部分:当家长紧盯孩子的压力,管理好控制感之后,还需要帮助孩子把内在动机建立起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愿意自己给自己设立挑战,解决挑战。
孩子的内在动机有三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第一个是自主需求,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
第二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这种信心其实并不是真的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比如自己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你依然可以表达对他努力的认可,为他感到骄傲。
第三归属需求,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当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传递出的无条件的爱,是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的孩子期末考试考砸了,成绩非常不好,你应该如何鼓励他呢?你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一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
总之,在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挫败感,手足无措,或是失去了兴趣时,也是你为他建立内在动机的时候。
最后总结,当你想要培养孩子自驱力时,首先要先审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模型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仍然关注的是某个目标,期待孩子可以自己努力去完成,你就会陷入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做到的是切换自己的教育模型,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把注意力从具体的目标转移到孩子的压力上来,然后在孩子面临选择时帮他排除掉他还没有准备好那些选项,同时你还要做到,当他做出了一个不是最好的选择后,克服你的焦虑,让它去承担选择的后果,最后如果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也别用外部奖励去激励他,而是告诉他,“我相信你”,同时还要给出可以提高的方法,以及充分的选择空间。
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
书中还有一句话值得玩味:你是你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