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时机成熟,我赶紧推出下一环节: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一千两百年前李小白写给汪小静的情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十个声音放开嗓子唱诵起来,不,应该说是四十九个。汪小静,此时低着头,坐在后排,有些忸怩。李小白毕竟男生,脸皮厚些,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跟着全班的节奏一起摇头晃脑。
这群孩子,在他们十一二岁的生命里,或许是第一次唱“情诗”,一个个很兴奋的样子。
之所以说“唱”,是因为孩子们是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诵诗:每一句的尾音都带着拖音,懒洋洋的感觉,不好听,但特别养人。
我没有纠正他们。
我曾经自诩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请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这爱自由的天性直接影响了我的教学:尊重学生原生态的存在,尊重生命本来的面目。
关于诵诗,朱光潜在《诗论》里是这样说的:中国人诵诗似不很讲究,颇类似和尚念经,既不合语言的节奏,又不合音乐的节奏。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句入口,平仄入心。
当然,后面一句是我自己偷偷加上去的。因为,下一堂课,我就要和他们讲平仄的概念。而且,这也是我对学生诵诗的最基本要求:一句入口,平仄入心。
好,言归正传。接下来我又使出一招:
“同学们,错了,错了,据说,当年李小白写给汪小静的情诗不是这样的。”
学生中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不自觉地发出表示惊讶的“啊啊”声。
我打开了投影仪,很快在屏幕打出了下面四句诗:
《英雄救美版•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河中呼救声。
扑通一声跳下去,
救起美眉小汪伦。.
这下班里可真的热闹了。“小白,救命!小白,救命!”刚才那个高高大大的男生憋着嗓子,学着女声朝前排的汪小静喊道。
想来这汪小静平时在班上也算是女须眉,不想这会被几个男生“欺侮”,正欲转身还击,忽然,教室里“扑通”一声响,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
“谁跳水了?”我循声找人。
“李飞!李飞!”全班起哄。
原来这李飞刚才看汪小静柳眉倒竖,粉拳(恐怕是灰粉)欲挥,避之不及,不想一屁股坐空,瘫在课桌底下一时起不来。
几个女生笑得伏在课桌上直不起来。
想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对手们乱成一团,这会儿,我站在讲台上露出胜利者的微笑。
汪小静把头埋在两臂间,不知是生气还是害羞。我走到她座旁,假惺惺安慰她:“别难过,先让李白们得意一会儿。我们还有佳人救才子的版本呢。”
这次,汪小静没有瞪我,抬起头望着我,那眼神,仿佛在期待我的援兵。
屏幕下拉,又出现一首诗:
《佳人救才子版•赠汪伦》
小白乘舟不付钱,
渔夫一脚踹下船。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救小白。
其实,这是我临时杜撰的。
我敢保证,我目的不在于调侃我这两位初识的学生,也不仅仅为了课堂搞笑。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们:写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改诗,更可以乐在其中。
好,回过头再看教室里接着会发生什么。
“小静,救我!小静,救我!”那个高高大大的男生李飞,仿佛忘了刚才摔过一跤,又开始学着李小白的腔调,朝汪小静喊。
“踩死你!”汪小静终于找到还击的机会,狠狠地说。
“踩死你!踩死你!”全班随着汪小静有节奏地喊。
“落井下石啊!”李飞装出害怕且无奈的样子。
我暗自惊喜一个乡下五年级的男生能把“落井下石”一词运用得如此恰当。作为语文老师,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捕捉力。
“李飞,别自作多情了,人家要救的是李小白。”我忍不住走过去打趣,然后朝李小白努努嘴,“是吧,小白?”
李小白张着嘴呵呵笑着,明显很乐意这个剧情安排给他的角色。
就在男女生又笑成一团的时候,我忽然宣布:
今天的课堂作业:写一首诗,而且必须是古诗。
“啊?”
随着“啊啊”声,我又补充道:“像李小白那样去写诗。难不难?”
“难!”
“不难!”
无论难或不难,我和这一班孩子,从这天起,开启了我们长达两年的古诗读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