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龙在水,应该说是非常吉祥的意象。中国神话传说中,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哪一个离得开水?龙王之厉害,与水居有莫大的关系。
没曾想,辛弃疾却用此词牌,浇自己之块垒。
身为蜀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于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三苏、骆状元、郭沫若、巴金之事迹,几乎都很自负。但对济南,我是由衷地敬仰。我不知道济南为什么会得到老天的如此垂青,将李清照、辛弃疾这宋词婉约、豪放两大方镇,都降生在这儿。蹊跷的是,李号易安居士,辛字幼安,二“安”都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可惜,他们成年后差不多都终身漂泊,很难“安”顿下来。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地充满悖论,令人扼腕而叹息久之。
印象中,好像是郭沫若先生的一个观点吧,称辛弃疾为中国历史上自诸葛亮以后少有的文武全才。
自二十三岁率众南归,辛弃疾满怀杀敌报国、廓清中原的热忱,一心想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所作为。可惜,朝廷自皇帝以下畏敌如虎,竟与金人订立《隆兴和议》,以割地贡岁币、称金国主为叔的屈辱条件,换来短暂而脆弱的和平。一时,到处是茑歌燕舞,到处是豪宴酣醉。山外的青山连着青山,一座高楼挨着一座高楼,淡妆浓抹的西子湖边,仍是曼舞盈盈,管弦声声;煦暖的春风中皇上和达官贵人们踏青赏春,欢声笑语,完全忘掉了这究竟是临时的国都杭州还是沦陷的京城汴州。
此时此刻,中原的百姓正在金人铁蹄下痛苦地呻吟,河洛之间弥漫着一片牛羊的腥膻之气。“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大宋子民,辛弃疾夜不能寐,紧蹙双眉,点起一支昏黄的蜡烛,在微弱的光亮中奋笔疾书,写成献给孝宗皇帝的《美芹十论》和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在这两篇被南宋词人刘克庄评为“笔势浩荡,智略辐辏”的重要政论中,辛弃疾透彻地分析了宋金和战的形势,力陈抗敌复国方略。可是,奏书献上,便如泥牛入海。辛弃疾起义南来的“归正人”身份,被统治集团视为“陌路人”。统治者不得不用他,但又很不放心,不肯信用他,不能让他担当更大的重任。辛弃疾才华横溢,智兼文武,却只能在接二连三改任的地方小官的任上应付不暇,疲于奔命。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江河可以不老,山川可以不老,可是人却不会不老。对常人而言,老则老矣,有何可悲!但于心雄万夫的辛弃疾而言,却是难以排遣的忧愤、难以诉说的伤怀——两鬓飞霜,匣剑染锈,岁月不居,功业难成……何况,登临送目,知音难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读来,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
记得,三十年前,先师(郑)临川先生教我辛弃疾词选修。先师踱进教室,提包一放,手杖一靠,便是青眼向天,吟啸顿起。老人家系闻一多弟子,他那闻氏之“吟”,让我至今难忘。
也许,正是英雄末路,壮志难酬,才成就了辛稼轩沉郁顿挫、豪壮感人的词风?舞榭歌台,风流难再。稼轩词,历八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却余音绕梁、令人感慨。
我想,如果是我,生在南宋那个窝囊的时代,我也会像辛弃疾一样,昏天黑地里,喝下一壶又一壶浊酒,趁着半醉半醒的酒意,拔出匣中久而不用、锈迹斑斑的宝剑;舞它个几番风雨,舞它个识尽愁滋味,舞它个涵秋影雁初飞,舞它个玉环飞燕皆尘土。看能不能找回青年时代“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那份轰动大江南北的感觉,从而重新回到在中州平原上纵横驰骋、“沙场秋点兵”那令人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然后,剑锋一摆,昂首问天:
廉颇老了么?
有谁去探问他“尚能饭否”?
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017年7月15日,夜,于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