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习琴免不了练习莫扎特,这是首听了快二十年的老曲目了;应该是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那间青石板的老平房内,用着CD机放着父亲租借回来的一盘不知名的碟。
莫扎特应该是古典音乐家中的嬉皮士。无论从传记,影视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圈子就是十八世纪宫廷中一袭华美的袍,但定睛一看,却充满了无尽的窟窿。他的服饰,用过的小玩物,以及家书中各色俗语,嘻哈纯真仿佛定格在了童年那个口无遮拦的小天才中。学术圈有人给莫扎特算过一笔账,依照他当年的收入水平,可以和当今社会中产阶层媲美。
但不擅持家的莫扎特在有生之年享尽世俗浮华后潦倒的走完一生。惊叹他的音乐,无论多么大的人生经历还是变故,却始终保持着孩童时期仰望星空的那份初心与纯真。
这首23号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的成熟时期作品。用的最为璀璨夺闻的A大调,自然如溪流漱石,星辰垂天际;其音乐的枝枝蔓蔓,有轻飏之美,若水波荡漾,若风拂星空,所有这些,又源源流转出一股生机勃勃。莫扎特时期的古典主义音乐强调形式的清晰、秩序、对称和均衡,具有宁静的优雅和高贵的单纯。
莫扎特算是迄今为止最喜爱的作曲家了。在聆听古典音乐的经历中他带给我无数的第一次体验,全部都充满了惊喜和明亮。第一次考级演奏大型曲目就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挺顺利的就通关了;第一次对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演奏的初步认知启蒙于莫扎特的木管、铜管协奏曲;第一篇发表的音乐文字是影视中莫扎特的童年;第一次踏出国门迈向的音乐家故居首当其冲便是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第一次完整的现场看完一场歌剧是莫扎特的《唐璜》…
用莫扎特自己的说法,所有的旋律似乎都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储存完毕,接下来要做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把这些旋律输出纸面;因此,在穷困潦倒,举步维艰以及坐立不安的场景下,这功力便能成为他的收入来源。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就是天才的思维么?其实不然;历史终究已是历史,莫扎特童年受过的教育与专业训练或许我们也不得而知。
很认同一个观点:天赋是潜力,而非能力。不可否认莫扎特,或者是如今音乐圈内的大师们,绝大多数生于音乐家庭;他们生活的情境给予他们某种天生的特性,可以让他们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加速成长。而能否转化为能力,则需要后天的刻意练习。
没有聆听过莫扎特当年的演奏,无法判断他的技术水准;然而今天我们却找不到第二个续写如此动人旋律的作曲家。如今的音乐界的大师们多以从小学习演奏为准,作曲则是到了大学时代进行系统训练;而莫扎特却在七岁八岁惹人嫌的年龄,借着高脚凳开始一笔一划的输出音符,哪怕全身上下沾满墨水。
因为莫扎特,接近而立之年的自己终于体会坚持刻意练习的定力,是多么的惊人!一步步的脚踏实地,终究会发现即便是星空照耀的地面,也有光亮。
莫扎特35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留下无数精彩纷呈的旋律,如夜空璀璨的繁星点点,柔和细腻的光线斑驳在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