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叶,有好多西方人来到中国考察、游历,他们中的大多数或搜刮物产,或收集情报,在其背后始终伴随着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影子。但有一支考察队却很特别,它由美国富商克拉克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组织资助并亲自带队,自1908年9月从太原出发穿越陕甘后抵达兰州,不仅为没有记录的中国北方地区绘制了准确的地图,还顺带记录了所历各地的风土人情。
考察队分两路从太原出发,一路经古交、临县,陕西佳县、榆林、米脂,到达绥德,另一路经汾阳、离石、过黄河后在米脂和绥德间与前路会合。1909年6月,考察队在到达兰州后继续前行途中,一名队员被当地山民所杀,原计划的考察行程被迫中断,不得不留憾返回,但仍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考察成果。
考察队全程共拍摄照片187张,其中山西41张、陕西39张、甘肃22张,未标注地点的85张,后来出版《穿越陕甘》一书。以下为书中1909年9月,考察队由陕西返回山西后的一段描述:
离开绥德州后,考察队再一次向东行进,两天之后到达黄河岸边一个叫康家塌的地方,我们安全地过了河,大家都为再次踏上山西的土地而高兴。现在,道路沿着砾石遍地的崎岖谷底延伸,极具山西特色。我们经过的第一座大城镇柳林镇喧嚣热闹,但气味难闻。柳林镇应该被称为“苍蝇之城”才对,因为在旅程中,成群结队,令人讨厌的虫子无处不在。街上摊档里的食物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的东西,一旦受到惊扰,那层厚厚的黑东西就迅速飞起,如同一片浓密的乌云——空中顿时响起无数羽翼扇动的嗡嗡声。成群的苍蝇落在身上和当地人的后背上,而当地人好像对此一点都不介意。这般折磨可是超出了欧洲人忍耐的极限,因而我们更坚定了在9月3日离开这里的决心。
沿途河谷里的耕地都已开垦,用来种植小米、高粱、豆子、烟草、蓝靛、棉花、蓖麻、瓜类。垦种也大获成功,道路两旁庄稼长势喜人。9月3日晚,抵达永宁州,这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却萧条不堪的城镇,人烟稀少。次日晚上,考察队在一个叫作吴城的小地方宿营,这儿地处高大群山之间,以猎物丰富而闻名。然而我们却没有时间打猎。9月5日到达汾州府城,这是太原平原上一座人口繁多的大城市。在这里进行了天文观测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前往太原府。这片平原上的庄稼品种之丰富确实名不虚传,主要有小米,高粱和各种豆类。汾州和太原之间的田野有一些地方以出产华北最上乘的葡萄而享有盛誉,我们以0.5便士1磅的低价尽情享用了一番这无比甜美的水果。9月8日,我们抵达太原府,在这里卖掉了马匹和骡子,考察至此结束。队员们乘火车从太原前往北京。
就是这个索尔比,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父亲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太原度过的西方传教士,他1885年出生并成长于太原,15岁时因跟随父母回国休假而躲过了山西巡抚毓贤的“庚子教案”大屠杀。后来先后参加了贝德福德伯爵考察队和克拉克考察队,并因此成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营救被困西安的西方人,率领9人骑兵小队从太原出发,又顺着两年前他从吴堡渡河经柳林到太原曾走过的路线,一路向西从军渡渡过黄河,奔向西安。最终历时45天,成功解救并护送近百名西方人安全抵达北京,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祖国强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知道柳林当时有没有西方传教士,以上这些西方人会是最早踏足柳林的外国人吗,这些照片是不是关于柳林的最早影像资料呢?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