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是国企改革的最佳路径吗? ——吴不靓的中观经济学之产业资本理论12

  世间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没有。但国企改革中,各地出现了一种近似荒诞的信仰:国企只要混改,就会脱胎换骨,业绩蒸蒸日上。混改真有如此神效吗?

  混改是中国独创名词,特指全名所有制国企引进民营战略股东,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国企改革(国企上市,不在其列)。混改期望依托民资股东,改变国企决策结构、优化治理结构、激活人员能动性、释放国企活力。混改的理论基础源自西方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简单来说,混改相信“人股合一”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前提。

  前提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混改利于国企激活,但绝对不等价于国企必然被激活。大量经济实例也印证了此结论。如,民企天生就是人股合一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民企确实比国企要有活力,但不是所有民企都蓬勃发展,民企注销、破产数不胜数;全民所有制国企中也有大量优质国企,即使没有混改,其发展壮大和经营质量依旧卓越;部分已经实施混改的国企,依旧未摆脱经营困境。

  同时,混改试点在全国推广,力度虽大,但进程并不顺利,效果也不显著。联通混改引入注目,混改后联通经营管理是否达到混改预期,尚待时间检验。当下,还出现了国资相互参股的伪混改、混而管理未改的弱混改、民资战略投资不愿进入或难以进入、民资进得去出不来等现象,实践显示,混改预期效能仍需观察。

  因此,混改并非国企改革的灵丹妙药,更非唯一或最佳路径。

  国企在中国经济发展,尤其区域经济发展中,是压舱石,是蓄水池,还是政府前瞻引领性的实施载体,有着无可替代战略功能。中观经济学关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不能不关注国企及国企改革,必须不断探寻国企改革的科学良方。

  国企改革是系统工程,不同经济学思想会有不同举措。基于吴不靓的IDV理论,在宏观与中观层面,我们建议国家实施国企产业准入制度(详见组文第11篇《为啥国企也该实施产业准入制度?》);在中观与微观层面,我们对混改的有效性持保留意见,建议推广应用IDV理论的W绩效工具及其配套激励。

  “只要机制好,员工推着老板跑”,现代企业管理学研究证明:准确公平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是激活企业的核心要素。当前国企绩效以EVA为绩效考核工具,存在巨大缺陷,IDV理论W指数则提供了更科学的工具(详见组文前述第2、5篇)。IDV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整体价值由经营价值和资本价值构成,提升企业整体价值,是经营团队职责(而不仅仅是企业盈利)。W指数是IDV理论中专门刻画、测量企业整体价值大小与变化的绩效指标。W指数为正的企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属于优质企业,企业经营团队是优秀的,应该获得相应激励,反之亦然。W指数剥离了行业属性和所有制属性,综合考察了企业内在能力决定的企业盈利能力和外部市场决定的企业资本价值。W指数将所有企业拉到了市场化的同一绩效准线。

  国企若采用W指数绩效工具,国企同样可孕育出百度、阿里等新兴经济巨头(详见组文第5篇)。国企若采用配套激励措施,对国企经营团队合理合法赋予收入激励、职务激励、股权激励、荣誉激励,即使国企没有混改,国企依然将释放潜能,充满活力,甚至比民企更有发展后劲---国企有民企无法做到的政治激励!

  混改遵循了“股权多元混合--治理改善--绩效公允--激励公允—企业激活”的内在逻辑,可见,混改与W指数内核一致,均依托“绩效激励公允—企业激活”内核。但两者理念不同、路径不同、效能不同,IDV理论的W指数更加直接、更加全面、更加彻底、更加高效,甚至可以说,混改只是W指数与配套激励一种低维类型。

  我们热诚期盼,IDV理论及W指数助力国企改革,以科学的力量助力中国经济、区域经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