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了解的金三角危险背后的美丽风景
作者:秋梓
只要不是大风大浪的天气,茵莱湖每天都会上演全球最精彩也是最另类的捕鱼场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下的琅勃拉邦沉静而动人。
在琅勃拉邦这个香火鼎盛的佛都,一山一僧,一青一橘,无不带有禅意和诗意。
图为清莱白庙中唯一的非白色建筑,其金碧辉煌的外观、精美绝伦的华丽造型,都让这栋建筑成为无数游客钟爱的打卡地。
一直以来,在世人眼里,金三角都是毒品、危险和暴力的代名词,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旅游观光更是跟这里扯不上半点关系。但事实上。自全面开展禁毒工作以来,长期笼罩金三角的毒雾硝烟次第散去,这里山青水绿的风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历史,开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片传奇之地神秘而美丽的面纱,也由此渐渐被揭开……
“艺术之都”清莱白庙、黑庙和蓝庙
泰国清莱府是与缅甸、老挝交界的府份,也是金三角的核心地区。
清莱有着“艺术之都”的美誉,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气息的,便是府内那三座独具特色的寺庙——白庙、黑庙和蓝庙。泰国寺庙大多金碧辉煌,所以这三座分别以白色、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庙宇,便显得别有风味。
白庙始建于1998年,在三座庙宇中最负盛名,由于整个建筑群从外到内无一不精致纯白,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纯洁的一方净土”。
白庙又名“灵光寺”“白龙寺”,为典型泰式庙宇,外观建筑上雕有无数条龙以及各种华丽的图案,图案中又饰以无数细碎的镜片,在阳光照耀下,镜片熠熠生辉,整座寺庙都散发着令人惊艳的“魔法之光”。
参观白庙的线路有着严格的规划,从入口起一路向前,不能走回头路。游人最先踏上的是一座長长的白色廊桥,桥下是一池浅浅的碧水,白庙的设计者笃信佛教,认为白色象征佛陀的纯洁,无所不在的镜子寓意佛的智慧照耀着全宇宙,而大殿前的一池碧水、一座长桥,则象征着佛陀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精神。
沿着廊桥走到“奈何桥”桥头,两位面容庄严的神将一左一右各自镇守在此。据说,只有一心向善、没有做过大奸大恶之事的人才能通过奈何桥,进入象征天堂的白庙,而恶人则会被两员神将打下奈何桥,堕入可怖的“地狱”:桥下没有水,却有数不清的挥动着的求救之手。或扭曲挣扎,或缠绕攀爬。即使阳光明媚时,游客从这里经过,也不免心生寒意。穿过奈何桥,到达白庙主殿,心情则从恐惧转为惊叹。且不说殿内精妙的雕塑,单是疯狂的壁画就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巨幅佛像,超人、蜘蛛侠、机器猫、911恐怖袭击,甚至还有《黑客帝国》等现代元素全都被绘在了壁上,然而壁画到了顶部。又画风一变,成了鸟语花香的极乐世界,得道之人正手捧莲花升入天界……可以说,白庙更像是艺术家的创作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殿堂。
白庙和黑庙都算不上真正的寺庙,但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殿堂,身为“天堂”和“地狱”,可以说它们与宗教无关,也可以说息息相关。
如果说白庙象征着天堂,那黑庙则象征着地狱。黑庙并不是真正的庙,而是泰国一位艺术家的个人收藏博物馆,因为建筑整体色调偏黑,所以被称为“黑庙”。
黑庙坐落在一整片树林间,是一座典型的泰式风格柚木建筑,在多个幽暗的展室里,艺术家以生死轮回为主题,陈列着他倾尽一生搜罗的各时期的兽骨、兽皮、动物标本、狩猎和屠杀用具、祭祀用品等与死亡有关的物品,并对这些藏品进行了再次创作,如用水牛角做成的巨型座椅、古代木船上的魔鬼浮雕、吊在半空的风干动物皮制成的风铃装置……与其说神秘阴沉的黑庙展示着各种枯寂的死。不如说是用死亡证明曾经存在过的,生生不息、代代延续的生命。
黑与白之外,湛蓝天空下的清莱,还有一抹亮丽的蓝,那就是蓝庙。与白庙的圣洁、黑庙的肃杀相比,蓝庙通体为深邃且凝重的蓝色,辅以鎏金的线条。更有紫色、浅蓝、白色、红色的点缀,庄严中透着几分活泼。蓝庙的规模不大,只有一座主殿、一座宝塔。主殿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银白佛像。据说,这座佛像在塑造时添加了银粉。因此看上去十分闪亮。蓝庙的设计师为白庙设计者的高徒。但他在蓝庙的设计上,并没有完全继承白庙的衣钵,以门口的神兽为例,艺术家特别突出神兽的獠牙和凶猛狰狞。反倒与黑庙中的怪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莱茵湖三大奇观伊洛瓦底江的“牧羊犬”海豚
同属金三角地区的省市,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远没有清莱府幸运:直到今天,这两个城邦都不能算太平无事,不时发生武装冲突。即便如此。这里的山清水秀依然闻名遐迩。
位于掸邦的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也是缅甸最具自然和人文风情的地方,拥有三大奇观:水上村庄、万亩浮田和单脚渔夫。
靠水吃水,茵莱湖的土著大多住在湖上。他们在水浅处打下长长的木柱,建起一座座水面上的吊脚楼,包括民居、学校、寺庙甚至邮局,形成一个个水上村落。远远望去,碧水之上村落点点,别有天地。
为了谋生,茵莱湖人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底淤泥,造出了十分壮观的水上浮田。这些浮田面积大的有数百平方米,小的不过一米见方,湖面漾起波浪时,浮田也会随之上下浮动、急缓有序。浮田上水足土肥,各种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茂盛,浮田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之余,还可以捕捞鱼虾。每到收获季节,茵莱湖一派繁忙景象,车船满载各种蔬菜瓜果和水产,销往缅甸各地。
茵莱湖人一出门就以船代步。所以。他们从小练就了用脚划船的硬功夫。只见小小的扁舟上,一名渔夫左脚稳立船头,右脚揽住长长的船桨,绕着圈一跛一拐地划动湖水,使船前行。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且耐久,还能腾出双手撒网。行船捕鱼两不误。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大部分茵莱湖人一辈子都生活在水上,很少走路,为了保持四肢发育平衡,才发明了用脚划船的补偿锻炼方式。
事实上,在茵莱湖更为奇特的是当地人古老的捕鱼方式。渔民一旦发现了鱼,便停船将桨交到一只手里。另一只手扯起网篓,同侧的那只脚抬起网篓,网篓上小下大,上面有个孔。形状像一个喇叭。然后对准鱼儿扣住,用竹竿搅动湖水,并松开网绳、落网。鱼儿吓得四处逃窜,不留心就卡在了网眼里。最后,渔夫用手摸出鱼,放到鱼篓里……在一切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这种充满生存智慧的原始捕捞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道风景。
克钦邦还延续着一种奇特的捕鱼方式。流经克钦邦的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河中生存着一种叫“伊洛瓦底江海豚”的濒危动物。伊洛瓦底江海豚是沿岸渔民的宠儿,在长年累月的共同生活中,海豚和渔民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纽带——合作捕鱼。渔民们拿着一根尖尖的棍子敲击木船的侧面,同时发出奇怪的咕咕声。海豚就会受到“召唤”扮演起类似牧羊犬的角色,将鱼驱赶到渔船附近。然后在水面上挥动尾巴来提示渔民撒网的位置。与海豚一起合作。渔民可以捕到比正常撒网多出6倍的鱼,而渔民撒网完成后,海豚会吃掉那些漏网之鱼,享用一顿便餐。
老挝第一处世界遗产佛都琅勃拉邦的布施传统
老挝的琅勃拉邦也是金三角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琅勃拉邦是老挝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走进这里,也就走进了老挝的历史。琅勃拉邦位于南康河与湄公河汇合处,不仅是多朝国都的所在地,也拥有大量法国殖民时期建筑,正是这种和谐的包容性,使得琅勃拉邦早在1995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老挝的第一处世界遗产。
琅勃拉邦因“镇城之宝”勃拉邦佛而得名。相传14世纪前后。当时的老挝国王得到其岳父柬埔寨国王赠送的一尊高1.3米的勃拉邦金佛,老挝国王将其视为“王国的保护者”,作为国宝珍藏在都城内一座古老的宝塔中,代代相传,故都也由此更名为“琅勃拉邦”。直至迁都万象后,勃拉邦佛依然被留在故都。而如今,勃拉邦佛被收藏在琅勃拉邦的王宫博物馆里。
相比国王行宫,王宫博物馆更像是一座带有大花园的欧式宅院。宅院里,分布着皇宫寺庙、国王官邸、剧院等建筑。1975年,自末代国王全家被流放到老挝北方后,王宫就被改建成了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入口大厅,展示着王室当年使用过的各种器具。还有从印度、柬埔寨等地收集到的稀有佛像。而王宫右前角的房间里。陈列了博物馆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包括勃拉邦佛。
東南亚诸国多信奉佛教,琅勃拉邦也不例外,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山城是老挝名副其实的佛教中心,城内寺庙、佛塔林立,主干道旁几乎全是寺庙:有的寺院古榕蔽天,有的花木繁茂,有的则佛塔耸立……去街上随意走走,不知不觉可能就走进了一间寺庙。在众多寺庙中,香通寺最为宏伟漂亮。香通寺由王室于16世纪主持修建,直到20世纪仍受到王室的保护,是王室举行各种仪式的专属寺院。直到今天,寺内还供奉有历代国王的遗骨和国王使用过的灵车。
浓厚的佛教氛围也造就了琅勃拉邦数百年的布施传统。所谓布施,就是以慈悲之心施福于他人,金钱、食物皆可。而布施者,除了当地居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适逢其会的游客。布施活动大约在清晨五点半到六点之间进行,在等待僧侣到来前,布施者需要脱掉鞋,端正地坐在板凳或盘腿坐在毯子上,将装着斋饭的竹篓和其他食物整齐地摆放在身前。当穿着橘色僧衣、挎着钵盂的僧侣列队而出时,布施者便将糯米饭、粽子等布施物品高举至额头以上,表示尊重后再施于僧人。对游客而言,最初参与布施或许只是凑热闹,但当布施活动真正开始时,他们会被现场庄重严肃的氛围深深感染,从中体会到给予和感恩。
走进古城琅勃拉邦,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历史和宗教气息,而登上城区的最高点浦西山,视线所及又是另一种意境,尤其是日落之时,湄公河被夕阳染红,墨绿的椰树淹没了洋人街上砖红色的洋楼屋顶,古老的城市洋溢着迷人的热带风情,画面安逸恬静,甜蜜而有些淡淡的伤感……
茵莱湖的五佛寺水上市场,每到赶集时,岸上和船上的居民、商贩络绎不绝,人们讨价还价,激烈地进行着鱼虾蔬菜等交易,俨然就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琅勃拉邦夜市是游人必去之处。白天这里是宁静的庙宇世界。入夜后摊主们支起帐篷,满街的纸灯笼发出柔和优雅的光芒,宛若童话世界,置身其闻,既有美的享受,又不乏淘到小物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