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炸酱 面
北京人爱吃炸酱面是出了名的,出了飞机场或火车站,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吃上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的炸酱面。当然,炸酱面要配有八个菜码,要用六必居的酱,要把肥肉和瘦肉分开,要加面酱,要用焯白菜的水煮面。把一件简简单单的吃面的事,做得了复杂,做得了极致,也做得了有仪式感。也当然了,八个菜码那是泛指的,但都离不开京葱,黄瓜,胡萝卜,白菜丝,黄豆芽等普通食材的搭配和口感混合的蔬菜。尤其是那豆芽,黄瓜丝,让面吃起来是那么的清脆,是那么的爽口,还时不时咀嚼到一二颗清香的黄豆。黄瓜丝,白菜丝等是中和了肉酱的油腻,让肉香和面香在自己碗里的搅拌下的滋味,使人的食欲大增,也使人的感官得到了满足。一碗炸酱面就这样三下五除二,瞬间都进入了自己的胃里。
实际上,一碗看似寻常普通的炸酱面,要真正做得唇齿留香,味道醇厚,招人待见,色香味俱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记得已过世的央视主持人赵忠祥,他做的炸酱面很是出名,有很多影视演员,歌唱演员和主持界的朋友都喜欢去他家里,为的就是去吃上一碗地地道道的炸酱面。
其实,地道的炸酱面,各家都有各家的味道,各家也都有各家的心得,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心得,都是一种家常的味道。就是这一种家常的味道,把一家人都融合在了一起,都品尝到了平凡中的幸福滋味。也其实,一碗最平常普通的炸酱面,它能够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你要干什么,都需要用时间去积累,都需要用岁月去积淀。要沉下心来,把握火候,恰到好处,这跟生活一样,细细品味,细嚼慢咽,才能真正品出生活的滋味。这种独特的滋味,也许会陪伴你的成长,乃至终生。
北京是北方内陆型的大城市,城市的格局宏伟整齐,是祖国人民的心脏。去过北京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北京人什么都是一个“大”字,官衔大,级别大,学问大;气派大,架子大,口气大;宫殿大,门楼大,街道大;做事做大事,讲话讲大话,喘气也喘大气;就连聊个天也叫“侃大山”,喝个茶也叫“大碗茶”,走个路也叫“走大道”;还有有钱的叫“大款”,有名的叫“大腕”,有势的叫“大爷”。有一句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什么都是小。
当然了,北京的地名也有意思,什么三里屯,四眼井,钓鱼台,什么牛街,马街,馿街,也有什么米胡同,菜胡同,粪胡同等,好像是生活在大山的农村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满着童年往事的人情世故。
当然了,北京人招待客人喜欢去全聚德吃烤鸭,喝二锅头;喜欢去戏园子听京戏,看名角儿;喜欢去玩蛐蛐儿,提笼溜鸟等,这才是正经八儿的老北京人,这也是世世代代的,祖祖辈辈居住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的范儿。
也当然了,北京的气候比较恶劣,春天的沙尘弥漫,夏天的酷暑难熬,冬天的寒流滚滚,唯有秋天的秋高气爽,也被人们称之为金色的十月,是北京一年最好的月份。北京的老人重理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可惜现在这种风气已经日趋式微,很难再能感受到了。北京给我的印象是,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既受官样文化的熏陶,又受八旗子弟余风的沐浴,常常以官儿的眼光去居高临下,常常又以玩世不恭的心态去体味人生。从大雅到大俗,从曲高到和寡,从精致到简单,只有北京人才能真正地做得到,也只有在京机之地才能真正地体会得到。
我以为,炸酱面还是家里做的最好吃,因为它又爷爷奶妈,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做出来的味道。也因为它有生活的传承,生活的态度和邻里邻居的温馨。从一碗老北京的炸酱面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前世今生。即使你无论走到哪里,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左邻右居。回到家之后,家里的一碗炸酱面总是最好最吃的。
虽然家里的炸酱面比不上大饭店里,小吃街上和赵忠祥家里的炸酱面好吃有名,但是,它还是自己家里做的炸酱面好吃。因为是,它把家的基因和味道都融入进了面里,也因为是,它把家里的思念和梦想都揉入进了面里。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老北京的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