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最近的日课在讨论这本尚无中文版的新书《人类3.0》。Life 3.0,副标题是——AI时代里的人类。谈到的“宇宙终极目标”和“生命终极目标”非常有意思。另一个重大话题是“意识”。
很惊喜,居然能在物理学家、认知大神万维钢老师的得到专栏里听到有关于意识的讨论。最前沿的科学家,和最真挚的哲学家,果然互相靠拢。
1.
万老师说 “很少有人去质疑,意识是什么?” 其实,质疑的人大概不少。
举个例子,我这个无名小辈,自幼就对世界充满怀疑,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要去哪里?其实就是,我们每天被各种感觉裹挟,各种个人体验涌出来,可是,那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最终能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感觉。如果这些感觉的意义不明确,世界对我们而言,还存在什么意义?宇宙在推动着我们产生这些意识和情感以后,最终希望我们去哪里?最终要我们做什么?人生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经常令少年时的我陷入深渊般的痛苦中。没有意义,活着或者死去,也就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不再需要应付读书考试,慢慢的顺藤摸瓜,接触禅宗,读了禅宗的典籍,开始按照方法坐禅。
非常清楚的是,欲求“世界是什么”,第一步回到认知自己,“我是什么”,“我的意识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禅宗解决的问题。
2.
禅宗在《唯识论》中对意识有非常深入的解析,意识分成很多层面,跟西方心理学的分类方法角度完全不同。只是科学家或者说西方的前沿科学家,去深入研究唯识论的极少罢。古文,梵文翻译成古文,古文描述意识哲学问题,对外国人不容易。
真正开始阅读唯识论阅读佛教经典的人,又可能会太过沉迷于佛法禅宗所讲的世界道理,而怠慢了现代最尖端的科学家,忽略了真正科学家的求真精神,之强劲和Grift,一点也不弱于历代大德和禅师。
我这样的小喽啰,两边都摸着,所以两边都也就看到了,是我的幸运。
3.
泰格马克在《生命3.0》里对意识的定义: 意识,就是主观体验。不错。然而也许还需要对主观体验分层。体验,有触觉的直接感受,冷热痛甜,也有感觉冷热痛甜之后的意识。
细分看,人每天脑袋里念头跑跳乱窜,活像一片非洲大草原。
万老师给出的那张红色的方框图例子,说明我们接收到信息和我们产生感觉,是两回事。
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所谓的这个【性】是什么?【身心脱落】所谓的【脱落】是脱掉什么?那个2000多年前被称为佛的王子哲学家,他悟到的,究竟真理,到底是什么?
我尽我的力两边互串一下。
其实脱掉的,就是以下这个反应链条:
A.接收到信息 ——》 B.产生了感觉 ——》 C.产生的主观判断,是非判断。
脱落的,是这个反应链条。
从A到B,眼睛睁开,红色光信号映入眼帘,虽然我们没有量化刻度,但是红色有几百种,人的确可以分辨,这种红与那种红的不同。
意识也是一样,想起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个念头升起,忽然又想,哎我怎么忽然想起了桂花香,前一个桂花树的念头已经散了,哎呀我现在应该好好思考才对啊可不能分心。
从B到C,这个主观判断,几乎是自动化的附上去的。禅宗称之为心意识的“攀援”功能。
从大概来讲,一定是因为我们有了感情,有了主观判断,有了意识,才让人类生物体,有了系统设定之外的变化因素,为宇宙系统加入非常之多,数量随机的随机参数。因而变化万千。
而这个随机参数,它似乎生长在另一个空间中。因为你看,用我们这个空间里的语言文字图像音乐,都无法准确的描述它的状态,这就是佛学一部经典叫《指月录》所说的现象 —— 我们的所有描述都是指向,那个真相,也就是月亮,的一根手指。
我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去 “表达手指”,描述这根手指长什么样,因为月亮无可描述。而听者,如果只去看手指,观摩手指,对比各种理论(各个开悟禅师)所说的手指是什么样,忘记了月亮。但是,指的人,手指是指向的那个月亮。
你可以试试,假设我们没有手,只能撅屁股,你想让我看月亮,你不断的撅着屁股,说着,你看我腰以下腿以上那个地方,肉肉的,可看的人,很可能只是盯着屁股。
古来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们都对意识是什么充满好奇,不同程度而已,而他们很容易因为诗词太过美丽,耽搁在手指上,而忘记了去看手指所指向的月亮,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那个真相。
这也是我们在描述意识的时候遇到的麻烦。
4.
文中提到的美国哲学家克拉伦斯·刘易斯提出关于意识的一个概念,“感质”。“感质”的四个特征:不可言传,内在的,私人的,直接意会。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即禅师们,其实已经讲到过这个东西,我试试类比一下:
“不可言传”这个特质,其实就是禅宗的曹洞宗典籍所讲的,“说是一物既不中”。
“只可直接意会”这个特质,其实就是禅宗讲的,“(真实)不落文字”,师徒“心心相印”,其实就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质感是内在的”这个特质,其实就是禅宗讲的人有【六根】,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心经》很多人都喜欢背,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智慧就是——第六根是【识】,清清楚楚的把意识也列入六根的一个,我们的意识并没有比触觉嗅觉视觉那些更特别。我们以为意识让我们区别与动物,它指引了我们,其实正是我们的错误所在。
有一个方向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为什么有意识存在“的这个思考本身,同样是意识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无法,在地球上举起自己一样,我们混在意识中也无法思考一个“没有意识”的状态。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意识的【脱落】。就像前面说的“链条”自然停止,断了。
所谓的【身心脱落】,所谓的【非思量】境界,不是没有念头的境界(佛学术语叫“无想定”),无念不是身心脱落,无念依然是意识状态的一个层次,真正让身心一时脱落掉的时候,进入【非思量】的境界,就可以在,意识不起,不上意识的状态中去【触到】非思量境界。这个时候你是【触到】的,而不是“用思考去找”那个“不上意识的境界”,如果想要去找,这又是掉落进了意识的漩涡里。
5.
仔细再看科学家的研究,其实,或许科学家对意识的研究,与禅师们身体力行出来的道理,还没有汇集在一个点,角度还有不少分拨。好在,所有一切,总是让我们自以为更“明白”了。似乎是这样的,总是感知到了一些安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