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听音乐的时候正好听到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索性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时间”。
其实在古代,特别是宗教内部,时间是两个概念,咱们拆开来说,“时”和“间”,“时”代表的就是记录时针运行的“时”,而“间”代表的是空间,这个有点像《心经》。
很多人都晓得,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和“空”其实和“时”和“间”差不多,代表的都是一个四维空间的范畴。
但后来一步步,时间一词被平行化,平民话了,现在的时间就成了我们理解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其实有些词汇或者我们现在用的词汇很多算是宗教传入中国化的产物。
或许有些人会好奇,或者会以为这纯属扯淡,
其实怎么说呢,熟悉中国史的朋友应该晓得,中国差不多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出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文化,词汇或者说文字。
一就是先秦(可以从黄帝到纯属战国),
二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可以从汉到南北朝)
三就是后面的民族大融合(可以从五代十国算起)
所以说其实后面,最最影响我们,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文字其实在第三次融合之后就算是已经定型了。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了,这跟今天说的时间有什么关联呢?
简单的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吧。之前在丽江听到一首歌,丽江小倩的《一瞬间》,人会觉得“一瞬间”这类超出认知的词汇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是以何种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出这“一瞬间”
这个其实就属于第二次文化,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会出现的的产物。
类似的有“一瞬间”,“一刹那”,当然还有另外的,“一霎时”,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些都是形容时间极短的词汇,短到可能我们常人都难以去理解
但同样是说“时间”极短的词,他们这几者到底存在这何种的联系呢?
是不是和我们所熟悉的时分秒一样有潜在的关系呢?
答案是必然,
佛教经典《僧只律》里有这么的解释,叫:“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也是是说“一刹那”可以叫“一念之间”,“一瞬间”等于二十个“一念之间”,而“一弹指”呢,等于二十个“一瞬间”。
以此类推——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叟,一日一夜为三十须叟。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抽象,我们可以拿现代时间对比,
一须叟为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刹那只有0.018秒。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佛教的另外一部经《俱舍论》和大家换算一下:
也就是说120刹那,等于一个但刹那;60个但刹那,等于一个腊缚;30个腊缚,等于一个牟呼栗多;5个牟呼栗多,等于一个迦罗;6个迦罗,等于一个昼夜。按照上述说法,一个刹那,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七十五分之一秒。
这里面有些时间词汇都是佛译的用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换算一下。
虽然有些人可能不太在乎,但能确定的是它把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更具体或者更规范化了,可见佛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