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说过:“电影只需要一个女人和一把枪。”
或许这是对观众接受电影方式较极端的解读,但是往往充满了性和暴力元素的电影更受欢迎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回顾短短100多年的电影历史一些经典的影片也不尽然如此,1994年上映的没有女主角的《肖申克的救赎》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但毕竟是一个关于监狱的故事,暴力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不可思议的是一部60年前的名为《十二怒汉》的经典黑白片却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没有女人和枪),以致于被各个国家不断的改编翻拍,更让人惊叹的是整部电影的故事场景全部是在一个不到40平米的房间里完成的。
影片讲述了十二个人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陪审团成员在房间里讨论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被指控谋杀生父是否有罪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部偏美国主旋律的影片,而其中的陪审团制度更是西方少数国家独有的法律制度,其主要宗旨是“宁可放过一千,也不冤枉一个人”。这种在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化也是我们对电影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看完电影,人们会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关于各种法律制度的优劣判断、人性的光辉甚至正义真理的找寻更是成为大家急切找寻的答案。这些困扰了人类上千年的问题对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观众来说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然而我们却可能忽略了其实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们的并不全然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些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电影台词、镜头、光线...——即电影本身。
故事很典型,但算不上独一无二,历史上比这个故事更加离奇的案例很多。真正让电影成为经典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讲好这个结局并不怎么出人意料的故事,并且塑造好12个陪审团成员的人物角色。当然希德尼·鲁迈特(导演)和瑞吉诺·罗斯(编剧)极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相信如果换一个平庸的导演和编剧可能你连30分钟都坚持不下去。
正如希区柯克对电影的态度:“刺激观众的不是故事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震撼的纯粹是电影本身。”《十二怒汉》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由于场景的限制,如何避免镜头的重复让观众不断地保持观影兴趣便成了影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环境。从房间一旁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一个十分闷热的阴天,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及氛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天气也从阴天到下大雨、然后随着所有人都投出了无罪票后雨过天晴。这种简单的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的天气变化让观众不自觉的产生情绪的变化可以说十分自如。
电影故事的核心便是11个陪审团成员态度的转变,从最开始的1个人反对有罪,11个人赞同有罪到最后12个人反对。编剧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在激烈的辩论中极其自如得完成了对12个角色的人物塑造。这种塑造依赖于人物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及观点,由于不同的背景,经历所造成的矛盾冲突是让观众可以持续观影的保障。
关于人物背景的交代,像国内改编的电影《十二公民》直接是采用着装的不同来区分,比如警察就穿警服,这样让观众一目了然。而《十二怒汉》里由于是在法院进行讨论,所有人都穿着西服,所以影片一开始观众根本无法通过着装分辨每个人的背景,再加上影片里每个人都是以号码为代号,所以人物塑造的难度就更大了。
但可以看出,为了进行一定的区分,导演尽量让每个人的西服有所不同,可以是颜色深浅的区别(黑白片),也可以是衣服花纹的不同。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通过每个人的表决以及发表看法,观众开始渐渐熟悉每个人的时候。讨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闷热的天气加上紧张的气氛,每个人开始慢慢脱下衣服,尽管这时候每个人都穿着同样的白衬衫,但我们已经不会困扰与谁是谁的问题的,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观众的视觉疲劳。
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每个人的座位,尽管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人物的走动和位置的变化,但最终每个人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这种不同里的不变也是导演让观众更好的辨识人物的方法,相信认真看完影片的观众脑海里一定还记得每一个人坐在那里吧。
除了这些看不见的细节,影片的镜头也同样有着相似的节奏。影片前半段,由于观众对人物还不熟悉,镜头多是中景和近景,便于观众从整体了解每个人人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影片有很多的俯视镜头,气氛稍显轻松,而随着案情的发展影片开始大量使用特写以及大特写镜头把每一个人物的表情甚至是毛孔都表现得什么清晰,这时候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情绪和电影的氛围,再加上从开始俯视镜头到仰视镜头的转变也无意间让观众紧张的情绪很好的融入到电影中。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成员几次表决的镜头。最开始每个人举手的中景镜头让观众看到每个人的态度,而之后分别是手递手传纸条的长镜头,每个人说话和举手的特写镜头、不同的表决方式,不同的镜头运用都让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过程里有意无意的让观众改变着自己的情绪,并牢牢抓住他们的目光,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影片全程无尿点。
影片节奏分明,主题严肃,精彩的编剧以及演员出色的演出丝毫没有因为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没有女人、没有枪、没有华丽的特效,但作为一部如此优秀的电影相信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会撞击绝大多数影迷的内心,让你记起为什么电影是如此的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