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里有一本书叫做《知青回眸引龙河》,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识青年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委员会主编的知识青年历史文化丛书。于2014年出版,是引龙河农场三分场上海知青回忆录作品集,有66万余字。是上海知青周大哥送给我的。
在我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一本叫做《忆》的书,副标题是“引龙河农场四分场69届知青50周年回忆录”。是2020年出版的,也是上知青所写的作品集,有3万多字。他们又送了一本给我。
第一本大部头的几年前就全部读完了,第二本小书去年读过,最近因查找资料,又重新读了一遍,并做了读书笔记。
说明:实事求是讲,我没有下过乡,但我爱人是知青。他与同学、知青战友及下乡所在的农场领导来往密切。我也跟从他一起去农场看望老领导,并作为老场长回忆录《艰难的岁月》文字编辑,我被他们对农场那份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仿佛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了。
第二本书,是引龙河农场四分场上海知青们写的回忆录。我爱人就在四分场,是哈尔滨知青。四分场有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知青,近一千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按地域划分,只是按生产连队或作业区域划分。
我爱人下乡7年,其中有5年在蚕场,后两年在四分场场部,先后为场长当通讯员、行政干事和武保干事等职,对农场的情况了解得多一些。
这两天,当我再次重读这本书时,相关的记忆又重现于脑际,我们又讨论起知青这个话题。
回想当年,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成历史,然而知青一代经历了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经受了其中的曲折与磨难。知青与共和国共同成长,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子孙。我们不应忘记他们。
老场长勇闯虎穴斗顽敌、夜遇野狼、关爱知青那些故事既惊险刺激,又有温馨善良的一面,所有四分场知青都喜欢他,被多次邀请出席各地知青举办的纪念活动。
书中描述的那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难忘的故事,北大荒上战山火、拓荒种田、春种秋收、植桑养蚕、放牧采摘等等,都记载了他们无怨无悔的风雨人生。
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四分场是原来的劳改农场改建的,还有很多劳改犯在此劳动改造。这个时段是武警战士换防的阶段,老战士退伍,新战士未到,无形中加重了清趟子(在荒山野岭开路)场地的警戒任务。
劳改队有明确规定,为防止泄密,开会时不得作记录。可是有个炊事班长,违反纪律作了记录,并将记录纸装进衣兜里。
碰巧的是办公室还有个规定,早上由当天值班的班长生炉子。要生炉子肯定得用火柴。于是,大概在四月初的某一天,这个班长生完炉子就把火柴装在衣兜里来到了清趟子的场地。
中午时分,他来到林子边上去解大便,然后发现衣兜里只有一张加强警戒的会议记录纸,情急之下他就把这张纸当作草纸擦了屁股。
擦完了他才意识到问题来了,感觉这张纸不能随便扔,如果碰巧被劳改犯发现我们警戒不足,犯人发生逃跑事件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不扔的话这张纸该怎么处理呢?他灵机一动,自认为聪明地摸出火柴,想把擦过屁股的记录纸烧掉了事。
划了第一根火柴没点着,被风吹灭了,又划第二根,这回纸着了,当这张纸着了一半,还未完全烧干净的时候,这老兄就将纸扔了,结果可想而知,地上已经干了整个冬季的茅草沾火就着。
就在这当口上,有犯人起身欲去救火,这位班长却做了个极端错误的决定:将冲锋枪对准了犯人。多亏陈管教及时赶到,瞪圆了双眼,大喊一声 “救火!”
在场的全体人员一涌而上。这时火已上山,大家扑进林子用树枝打火,脸被火烤得热辣辣地疼,那时候什么也不想,就是拼命地打火。眼瞅着我们即将全部完工的一、二、三、四号林地被烧毁。火势到了沟塘,烧过公路,再到田间的机耕道旁,火舌才戛然而止。因为机耕道上无草,即使有,所有的植物也都被压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机耕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防火道。
机耕道的另一边有一个分场及一些村庄,这片近30多公里的面积及人员得免于难。到下午五点多钟火完全被控制住。清点人数后发现劳改犯全部都在,其它人员也没有伤亡,这是不幸中的大幸。
后来,这位惹事的班长被关了禁闭,再后来就退伍了。
其实是这个班长没有经验,一是他太专注于某一方面,只想到如何把记录纸处理掉,而忽略了由此可能产生的另外更加严重的后果。二是发现引燃茅草后立即用脚踩灭即可,可能他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傻了,使火势得以蔓延;三是当劳改犯们欲救火之时,他却端起枪进行制止,失去救火的良机,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当然作为旁观者可以这样那样地分析,但是作为当事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又有多少人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呢?
知青的故事太多了,文学作品也多得不计其数。前不久播放的《雪花那个飘》,我又跟着看了一遍。
如今的知青们余生如彩霞般绚烂多彩,活出了最好的自已。历史的回音还将继续,人们也总可以在回顾中认识和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