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也是我人生第一部包场电影。
一切解读都是误读!但我最喜欢一位影评人的解说: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无论怎么说,我没有办法否认我在故事情节上没有看懂这部影片,室友说导演把他的思想束之高阁,人人都在仰望。
的确是这样,内容、思想,甚至导演对这部影片的感情、期望都用台词、诗集展现了,而观众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算,看得懂就收着,看不懂就猜着!这就是小众电影,一个电影导演的情怀你不能质疑。
以下都是个人猜想,安陆的确存在,高淳确实爱过她,那个1989年第一次见面的笑容,他们互生爱慕。然而我想《长江图》是地理的长江,也是时间的长江,在时间的江面和江岸是两个人修行的一生。江阴、上海、南京、荻港、铜陵、宜昌、三峡、长江源……时间在推移,船工因交通工具革新从忙碌到拜佛到逐渐退出历史,高淳沿江溯流而上,每到一个港口都会遇到越来越年轻的安陆,让我觉得他就是在沿着时间的长江溯流而上,遇见当年在那些港口的她,藏在逃避现实的高淳的回忆里。现实中的安陆从来没有出现在影片里,一切不过是高淳挣扎于现实却无法抹掉的回忆。高淳颓丧低落,无所事事,气死父亲却相信灵魂能得以安稳,起伏的江面带给他的是日复一日的无聊,用一种傲视人间的姿态不屑两岸万家灯火,却无法改变他必须要压低呼吸穿过停泊的温暖的县城。那些年,他见过的长江有多宏伟,他的人生就有多渺小可悲,他的修行就有多远离虔诚。
安陆这个姑娘,面对我说的回忆,室友说也许是雨巷里的丁香!我竟有种拨开迷雾的感觉!安陆,她存在过,高淳爱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两个人在江面和江岸,可相见不可相触 。安陆很勇敢,观音阁,万寿寺,三峡两岸的山,无论高淳停在哪个港口,她都等在那里向他招手,给他安慰。她跪在佛祖面前念经,她在墙上拓印,她在港口读诗,她在陡峭的悬崖攀爬……就是那样的虔诚和苦修,就是那样的敢爱敢恨和敢于追逐。而高淳,激情之后相欠不敢相见……
而或许,安陆不存在,不过是高淳的的臆想,他困于眼前的境地不敢抗争,可是他又多么希望他可以勇敢,安陆问佛祖什么是罪,不放下屠刀能立地成佛吗?信仰是什么,佛祖能让奇迹发生吗?也许是安陆在谴责高淳,可是也许是高淳在自我谴责呢?然而他不能改变什么。那本落满灰尘的诗集 是高淳写的,那么的悲愤这个世界,想要剥离开,可是还是在不停的重复着……他撕了安陆递给他的诗集,告诉安陆她不需要诗集,也不需要走他走过经历,也是在告诉自己,那些颓废惶恐和不安应该在这里结束了!安陆有自己的人生要去修行,她应该是更加的简单和纯净,不要和他一样,迷茫到不行。高淳也有自己的人生需要重新去修行,那一刀的刺入,鲜血的流出就是他该付出的代价。故事到在这里,我所理解的这样,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比如王宏伟在影片中 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如果他出现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我可能会猜到,毕竟他们俩是老搭档。
没有看懂故事,我却由衷的爱上了画面,色彩、层次构图、自然光……胶片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现在的数码摄像机完全做不到的,夜里的灯塔投到水中再折射,清晨的江面雾气朦胧,雪天俯拍的江面刚好群鸟飞过,没有打光,所有都是本来的颜色,万物肃静的让你不敢呼吸。让人难忘的就是在轮船穿过三峡水库中 ,需要增加水位,仰拍第二个闸道向第一闸道放水,水流倾下水珠粒粒可数……我所见过的长江是芜湖码头拍岸的水、清晰可见的南陵县降低了它的壮观,还是火车呼啸而过浑浊的江面,所谓的长江和青弋江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今天我才看到长江无可比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