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一名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对生命感悟敏感的人,只有这样,语文老师才能在文本基础上解读出作者的更多写作内涵。前几年,一篇中考阅读题为《丰图义仓》,题材来自我们大荔一个景点,但文章的写作视角和它作为中考题带来的讨论远远超越了它的历史影响力。而距丰图义仓几公里的朝邑初中当年参加中考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熟悉未必理解,理解未必体悟。老师首先要对生活有深刻理解,提炼生活琐碎中的有价值的思考,在五彩斑斓中追寻唯美视角,在深沉中汲取生活正能量,养足生活大气,正气,我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格学识魅力才会投射到学生内心深处。
无论成功的名师,还是光环耀眼的语文大咖,都像蜜蜂一样投身生活花海里专注吮吸,思考沉淀,酿成精神甜蜜。他们身行滚滚红尘,心舞诗意语文,把看似单调甚至枯燥的生活演绎成一篇美漫散文。语文老师要把生活当做教材,做好生活文本的参悟和解读。
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积累和独特审美视角。无论历史人文,还是地理乡俗,还是美食方言,都是文化。喜欢摄影,我理解的拍照就是在镜头诸多对象精心筛选生活中的美,我们作品就是课程资源,配以文字,就是自己开发的教材。语文老师要自觉做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和宣传者。
没有对历史和脚下土地深沉的爱,就不会有艾青笔下的大堰河,就不会有贾平凹笔下商山洛水神秘的美,也不会有陈忠实笔下厚重的白鹿原。语文老师要做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者。我自己编排的《沙苑沧桑》作为我们学校第一本校本教材刚刚成型,注册的大荔沙苑公众号和头条对家乡做了大量的宣传,这些都源自内心,依托文字,表达了我对生活和家乡朴素的爱。无意乡土文化达人,只做历史的守望和传承者,只有用心走过来,才知道它的厚重和温度。
磨难也带给我们更多感动和力量,我们除了带学生穿行语文世界,品味文字魅力,还要跋涉平凡生活里的艰难,照顾好生活和情绪。这就是教给孩子抵挡生活挫折的强大精神厚盾。
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教学目标紧扣新课程标准,有核心素养理念渗透;教学重点定位准确,难点突破有技巧;重视学法指导,课堂生成内容多;不是教师精彩的演说,而是学生自觉的乐学。课堂要有有效的效果评价环节。
吴老师把成长艰难隐于淡然羞涩微笑,娴熟教学技法藏于娓娓谈吐,语文教学要追求无痕,《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学也要有这种追求,把我们的设计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自然跟随,最后自然形成课堂生成。这样的教学不是知识兜售,而是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要注重活动设计。只有把教学目标分解到活动环节实现突破,课堂就会灵动,学生参与也会积极。要重视学生个性体验感知的肯定评价,目标驱动,活动承载,语文教学预设目标实现也就变得容易。
目前,功利教育正充满我们的校园:班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一个又一个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中,深入心灵的教育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生。教育形式与技术越来越精致而娴熟,却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出经验”“出模式”,不是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而是为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唤醒。语文课堂更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此重任。
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谓“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教育,我们要边行边悟,才能不迷信,不迷失,找到本真语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