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列强争雄,纷纷寻找富国强兵之道,齐魏韩等国先后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齐有管仲改革,魏有李悝(kui)变法,韩有申不害变法,都取得了一时之成效,可这股劲过了之后,旧势力复辟,变法也付之东流。当时在秦国也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他为什么成功了呢?
秦国地处西陲,周王室东迁之后,这里被蛮夷包围,老秦人杀出一片地,坚强的生活。一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都不被中原国家看成是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会盟什么的从来不请秦国,被牢牢的锁在函谷关内。当时的秦国,无论是经济,文化,军事,人口,全面落后于山东诸国。
孝公继位,痛定思痛,发《求贤令》,招揽人才决心要强大秦国。于是乎招来了商鞅,这一对千古君臣相知相辅,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终于使秦国焕然一新,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变法能够成功,商鞅功不可没,但我觉得居功至伟更应该的秦孝公,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刚毅果敢有决心的君王。他《求贤令》中态度诚恳,数落先祖罪状,而且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样痛到根的话大白于天下,可见痛定思痛,最后说“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真是大手笔,大气魄,秦孝公确实做到了,最后把商地封给了商鞅。
有了最高领导人不遗余力的支持,商鞅便可放开手脚去做,变法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商鞅凡事按法律办事,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这里就开始了,孝公的儿子犯法,被流放,太子傅被割去鼻子,从那以后,皇室宗亲们便也不敢犯法了。
这里说到了另一个重要原因,秦国变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明文法律,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其他国家变法革新,往往没有这么做,所以主持变法的人一死,变法也就随之东流了,而秦国有法可依,人们学习新法,遵守新法,逐渐形成习惯,称为社会上不可逆的力量,都看到了新法带来的好,所以在孝公和商鞅逝世后,新法得以延续。
新法能得以延续,继承人很关键,秦惠文王很好的继承了孝公的遗志,他本是新法的受害者,现在却成了守护者,非常难得,幸亏秦惠文王是个明君,支持新法是秦国的万幸,他为了缓解新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杀了商鞅,秦国的老士族们出了一口恶气,但事情也到此为止,新法继续。
秦国贵族势力不像山东六国那样大,也变相减少了变法的阻力。山东六国都是老牌诸侯国,像齐燕,都是周朝初立时就有的,大几百年了,贵族势力根深蒂固,攀枝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秦国建国时间短,又得在戎狄之间生存,贵族没有发展成山东六国那样,也算是因祸得福。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在穆公时期,开疆拓土,称霸西戎,虽然不能东出,但自己这块地是相对安全的。到了孝公时期,开始变法,便没有受到太多来自山东六国的干扰,国际关系安稳,国内生产安定,秦国闷声发大财,静静的发展了起来。相比于韩国就没这么好运了,夹在魏齐之间,在人家眼皮子底下练兵变法,动不动干扰一下,不厌其烦。
秦人是从血泊中杀出来的民族,勇武好斗,头脑简单,民风彪悍,这样的人容易塑造。关西大汉豪爽,重情义,没那么多小九九,出来一个政令,大家都遵守,而且大多数都跟军功有关,秦人最喜欢这个,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是出职业军人的地方,大家都乐意杀敌建功,结合制度,加上秦人的血性,打造了一支铁虎狼之军。
商鞅变法,是秦国所迫切需要的,幸得天时地利人和,终大获成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历朝历代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蓝本。变法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