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三年,道行浅之又浅。所在的出版社,也不算大。接到的稿子,绝大部分都不那么出类拔萃。
一开始的时候,会不停地吐槽作者,觉得既然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何要把自己的水准曝露出来,贻笑大方。总之很多过分的词句,在加工稿件万分烦躁之余,就不受控制地出现在编辑们的茶余饭后。碰到特别差的作者,那就更不用说了。退改退改再退改,到最后仍不能满意。于是编辑们自己动笔,按自己的意愿,删改或者增加。这是现实中的无奈,年度任务压在头上,一再退改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我内心其实不是非常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我愿意尊重作者,想跟作者沟通,告诉他们我的想法。功利地讲,我希望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促成与作者的再次合作,而且作者再次交来的稿子质量得以提高。理想化地讲,我觉得编辑不能越俎代庖,作者必须是文本的唯一实现者。
这个想法在工作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有一次遇到一个作者,审读她的稿件时,我感受到了她的真心。虽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自己拘役在一方小小的视线中,但是我真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文字的爱意,对于写作的爱意。
我发现原本常用的删改手段,自己竟然本能地排斥。是因为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我感受到作者的本意,或者与其表达的词句有所出入,但是作者的努力却不可否认。都是爱文字的人,又怎么忍心将他人心血之作随意删除?
于是开始与作者的漫长沟通之旅,可能不被理解,可能受到肯定。可能有人说在这样的快节奏时代,编辑培育作者的想法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而我也只是出于对文字本身以及作者热爱文字的态度的尊重,郑重其事地回应文字传递给我的感情。我对之前说的那个作者据实以告,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她的作品,有什么样可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必须拔高的点。一开始她反应非常之激烈,但冷静下来,她采纳了我的部分意见,我也尊重了她保留意见的部分。最终顺利出版。
作者的第一本书,她爱之如子,而我的义务则是培育这个孩子,确保它血统纯正,一丝一毫均属于作者,还要保证它能够面对市场,底气十足。不可否认,我也仍走在学习的路上。而现在,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也许在这个新媒体爆发的时代,仍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好在,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我们都没有止步。为了好的作品,为了更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