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孩子计算总是出错怎么办?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计算是重中之重。有的家长发现,有时候孩子解题思路没有问题,但是计算出错,导致没有得分,让人有一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感觉。
陈老师说,小学阶段,孩子计算出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总是出错一定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基本计算的熟练度不够。孩子在作业量大或者考试时间紧张的时候,就容易出错。小学阶段,这样的状况比较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
这个时候家长要多一些耐心。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个学习过程一定会伴随着错误,只要孩子的计算方法没有问题,就不要因此去批评孩子。让孩子把错题记下来,经常和孩子分析错题的原因,孩子心里有数,改进的效果自然会好一些。
第二个原因是,先前错误的记忆造成混淆。举个例子,三九二十七,还是三九二十四?在孩子还没有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甚至在学龄前,这些口诀就已经成为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早教的标志性行为了。
我常看到家长在路上、车上,甚至在饭桌上,让孩子背乘法口诀表,或是做口算。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记忆,很有可能会记错、记混,这些模糊的记忆会在日后的计算过程中跳出来捣乱。这种错误需要一些简单的、反复的针对性练习,把孩子记错的部分慢慢地纠正过来。
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日后还会反复,这就需要家长们帮助孩子理解计算的过程了。比如刚才说的三九是二十七还是二十四呢?可以在家里将孩子玩的串珠,九个摆成一行,然后摆三行,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这样一摆孩子就知道三九是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多少了。从理解计算的过程入手,孩子可能会算得慢一些,但是准确率会提高。
第三个原因是,数字比较大、运算步骤比较多。这个跟孩子的年龄和专注力有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改善。
如果孩子是因为运算量大而出错,应当针对性地缓解孩子学习不适的感觉,比如写作业 30 分钟,可以让孩子休息 5 分钟。这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只不过我们给孩子充的是专注力,这样做能有效降低孩子出错的概率。
因为计算步骤太多造成的出错,可以教孩子“回头看”的方法,就是在每完成一个环节之后,让孩子回头看一下上一步和下一步的联系,再继续做。可能有时候因此孩子会写得慢一点儿,但是准确率和完成度都会提高很多。孩子也需要这样严谨的训练,对他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8.怎样用好错题本?
错题本是孩子查漏补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孩子复习时的必备材料。尤其是数学学习,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整理错题的习惯。那错题本怎样才能用好呢?
首先,错题的更正要留痕迹。这样孩子就知道错在哪里、怎么错的,复习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复习重点突出、效率更高。
其次,要学会正确整理错题本。不是把所有的错题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本子越厚整理得就越好,而是要把相关的错题整理到一起,然后让孩子逐一研究难点和出错点。为什么这一类题目总是出错?是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还是这一类计算不熟练?然后根据情况的不同,让孩子再重新地整理和分类。这样分类之后,一般就能总结出规律了,孩子慢慢就会发现,原来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题错的都是同一个点,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个错误点,以后这一类题就不会再出错了。
第三,错题本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架构。这个过程本身是可以让孩子受益的,因为只有经过孩子大脑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内化为他自己的力量。现在孩子的年纪还小,可能还达不到自己总结题型的程度,但可以慢慢地把这个观点传递给孩子,慢慢养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