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说,中国会画画的人很多,会看画的人很少。他所表达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不如说是一种感知。
书写时刻——
感受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在切实的生活中去生长。此时正是深冬,一年中自然界里线条最多的日子,树木都是空荡的枝丫,从饱满的色彩变成各式的线条。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收集每日经过的树丫线条,学习体味自然中的线,日久浸润,你就自然会懂得一根有生命力的线条是什么样子。
可以配文也可以不配文,有感而发是好的,静默着也是好的。
“看画知味”接近尾声,是一堂素描鉴赏课。从艺术殿堂目不暇接的璀璨光鲜,回归到漫漫征途中最乏味质朴的每一寸、每一步。
的确,有力量的线条,只要是从心生发,哪怕并不成熟老辣,本身就会说话,即便静默,也是恰当的表达。
撷取2016年最初接触素描学习中的一点领悟,以此印证,今天的所得。
昨天的重点——轮廓与形状,今天的重点——体积与质感。刻意把节奏放慢,每一笔,都停下来,观察,感受,在头脑中定位,再呈现在白纸上。想一想,慢慢来。下笔走心,张驰相宜。
绘画中自有一种发现的快乐,每一笔都会创造一份独一无二。
人生如画,每一天每一刻,都是过程中的半成品,我们终究需要坦然面对这样的未完成,感谢已经的努力,悦纳现在的自己,期待未来的未知,自是一番无悔的体验!
曾经的文字体现了曾经的心情,今日读来,依旧真挚。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一些好的素描,和一些不好的素描。看着那些未曾谋面的画者的作品,仿佛也在看人间万象。
为什么现实中的油腻中年(为了避免性别歧视,对特定词汇稍作修改)那么令人讨厌?他们其实也曾经风姿勃发过啊!是什么让他们变得鼠目寸光虚头巴脑,太把自己当回事,整天想着装?是什么让他们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而又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一群人,连做梦都不敢做自己。
其实所谓“不好”,未必是初学者必犯的错,而是笔触所映射出来的刻意、犹豫、踯躅、用力、修补,都诚实地暴露了内心的惊慌和不笃定。人生那么长,败笔往往俯拾皆是,但人们却往往不能接受已到高位之后的下沉与失落。音阶尚有起伏,对待自己的人生,却无比苛求。何必,何苦?
在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与落寞。却可以寻得自己所认定的一份心安。
有时候遁开繁华,去检视最本真平实的素描线条,看看我们每个人的来处,亦能回想起,当初心中所向,那些诗和远方。
正所谓,身在浊世,心有活泉。如是,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