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两大途径:假装游戏+ 艺术创作
假装游戏——过家家
好处: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世界。因为过家家是随心所欲的去体验自己观察到的这个世界,帮助孩子将自己与他人连接。从观察到,学到 与做到相连接。
好处2:情绪的宣泄。孩子的世界也会有压力、害怕、焦虑。大人说没关系不要哭,是没用的。孩子需要游戏,从游戏里体验害怕、无力、难过,在现实生活里遇到的时候会更有应对方法。
好处3:想象一个情节再演绎出来,可以让不同年龄的能力统合起来。比如买菜游戏,当孩子拿东西——精细运动、归类、数数的数学启蒙,自导自演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想象能力的表达。
所以过家家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频度很高的游戏。
但是大J故意使用“假装游戏”而不是“过家家”来表达这个概念,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过家家已经被局限为几种特定的形式了。大人对过家家游戏本身也有轻视。而假装游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假装游戏是分阶段的:观察你的孩子在那个阶段,并引入道具和他一起演绎。
一岁后:自我扮演——假装自己在吃饭、在睡觉。必须有一个道具。比如用勺子假装吃东西。这是孩子假装游戏的萌芽。这个时候观察孩子,观察他的兴趣点在哪里,根据他的兴趣进行引导(对右脑投其所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摆弄娃娃,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勺子,大人在这个时候和孩子一起进行相应主题的互动。
如果孩子萌芽较迟,可以妈妈自己假装扮演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简单的动作,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来,示范后,邀请他模仿你做一次。
1岁半后:会使用2个动作——拿玩具电话学大人打电话等。拿着小汽车扮演司机。这个时候可以引入道具:水果切切乐,小汽车,动物积木(模仿去动物园的经历)。这个时候的道具也必须是实体的,摸得到的。
注意:这个阶段的玩具不用重复和太多。根据兴趣引入一套玩具。在一套玩具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功能发掘。用重复的道具来巩固实力。允许孩子在同一套玩具里反复花时间。
2岁后:把多个动作合并起来——比如照顾娃娃的时候会有一连串动作,比如给娃娃盖被子读绘本叽哩哇啦的说话等。
这个阶段里故事性很重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可以进阶:可以凭空玩耍,道具的写实性要求没有那么高了。
2岁前,苹果就是苹果,就必须是一个苹果。鞋子就必须是鞋子,去拿真实的鞋子。而现在他能对着任何一个有相似性的东西联展开想象力,将他想象为别的东西。比如可以拿一个红色的海洋球假装是红色苹果。把餐盘放在头顶上当成帽子。把2个套圈放在眼睛上假装是眼镜。
让孩子发现现有的玩具,通过想象可以变成新的东西。但这个拓展还是比较新的技能,需要父母帮忙寻找相似性。当你拓展了新的联想,孩子理解了,就会顺着你的假设进行新情节的演绎,而如果他还不理解,你就可以再进行新的演绎。
一个疑问:什么时候父母的引导是引导,什么时候父母的引导是干扰?
回答:宝宝的内心状态。
宝宝的内心希望你参与,他会偷偷看你,或者发出邀请的语言。你就引导他。(这个专业术语叫共同关注)
如果他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希望你参与的话,父母就不要引导了。
2岁半后: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道具就能扮演了。他可以指着空气说卡车。拿着积木也是卡车。
这个时候的要求:引入全新情景。不要停留在过去熟悉的,习惯的那个情景里。
比如小D很擅长下午茶和超市买东西的场景。能独立编出完整的剧情。但不拓展进入新的场景。
这个时候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结合出新的情景。(把两个习惯的场景结合成新场景)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多出门,多参加不同的场景体验。这些新体验也会变成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素材来源。
艺术创作——父母不要多做了,反而帮倒忙
你画的这个狗很棒!× → 你画的是什么?
你是要画狗吗?狗是这样的是,是四条腿……× → 你想画什么?我看你画画
父母不要教 ,不要演示,不要说:“不是这样的,爸爸来教你”“不是这样的,我来做给你看”这种具象的意象创作。
1观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如果孩子观察少,不会观察,就不会想创作。
2孩子说:妈妈来帮我搭大桥。父母不要三下五除二就去搭了。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和孩子展开联想,你想要搭什么样的桥呀?什么颜色的呀?等等。多进行讨论,本身也是我们对孩子想法的关注,让孩子觉得我们愿意聆听,支持他表达。讨论也是帮助孩子梳理创作的逻辑——如何吧我想的实现出来。因为创作也是思维的表达。
当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也是教孩子怎么有条理的,将心里想的表达出来。
如何夸孩子艺术作品(以绘画为例子)
鬼画符怎么夸?
点和线是艺术元素。“宝宝的画里有点和线——线有曲线和直线,很丰富”
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只给单色:这幅画的颜色很丰富——这里比较浅,这里比较深,这是怎么产生的呀~让孩子意识到水对颜色的影响。
然后再给三原色。妈妈发现这里有绿色,可是我们的颜料里没有绿色,这个绿色是怎么出现的呢?
边说边比划:这个直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喔喔,是这样子做的,摆动手臂。这个曲线是怎么画的?喔喔,原来手是这样的~
创作是思维的表达。所以要关注过程——而不是成品。
因此要小心兴趣班里,为了孩子能带些好看的漂亮的画回家,就教孩子怎么画好看,然后还自己帮孩子补上几笔。
其实技术技巧都是 可以学的,但创作的表达欲望是要保护的。比起最终成品好看,过程才是重要的。
当孩子画画的时候,妈妈可以煞有介事的拿出小本子,像记者一样采访孩子的作画过程,并记录下来。让孩子觉得我们特别在乎她们的表达,特别在乎她们想什么。
举一反三——以搭积木为例子
这些技巧不仅仅用于绘画,也用于搭积木等。2~4岁的孩子会学大人的话,如果你说这是城堡吗?他就会说这是城堡。但可能他搭的是别的,你一把词汇输出来,就剥夺了他自己的反思和表达。
妈妈帮我搭城堡。
“你想搭多高的城堡?”——“这么高!”
“你想搭长方形的城堡还是XX的城堡?”——“长方形的!”
“那行,你去把长方形的积木拿过来吧~”
“我们长方形放几块呢?”“3块”
“城堡第二层放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
父母没有拒绝。也没有空喊口号——你自己可以的!我相信你可以,你自己来。
而是表现出:我愿意帮你,我们关注和尊重你的思考。实际操作的时候好像是两个人一起帮忙,但其实都是孩子在做。
搭好以后不要夸好棒!
夸颜色:哇 红色上面有蓝色、蓝色上面有黄色,好丰富好漂亮!
夸形状:有圆形的柱子有长方形的墙壁,还有三角形是城堡的屋顶,这样的搭配真的很像一个城堡!
夸过程:妈妈看见你左边的这个城堡你轻轻的放,对得很整齐。那边的城堡你好像比较着急,结果碰倒了。所以两边不一样,你要不要去修复一下呢?
夸过程的时候不说对错,不批评,不暗示不对。只表达结果上的不同,给予建议,问孩子要不要做。他接纳就接纳,不接纳就这样也可以。
让孩子给城堡编故事,认真聆听。比如孩子提到了娃娃,可以问他要不要邀请那些娃娃来看看你帮他搭的城堡呢?然后进行一些列的城堡生活家装游戏。将积木的主题与其他主题和技能进行联系和扩展。
夸的好:给孩子信心,指出进步的方向。
当你有意识的掌握这些技能,平时多操练,就会变成下意识,以后夸奖就不会觉得记不住,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