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儿子考完了中考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考了532分(总分680),仅超过总分A等的分数线11分,而且单科一个A+都没有,前景很是不妙。
一般来说,这次的考试成绩基本上就能预测中考的最终成绩了,此时离中考仅剩一个月的时间,除非届时有什么超水平发挥,要不然柳高铁一基本无望了。
回想起当年我的中考,也有很多故事。我考得也不是太好,只考了523分(总分640分),估计也是现在的总分A以上的成绩,离应届生的中专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估计中专线就相当于今天的总分A+吧!当时应届生和补习生的录取分数线还不一样!
那时家里很穷,没啥经济来源,仅靠家里每年养头猪换点钱,这点钱,用来买了种子和农药,所剩无几了,而每年种的粮食仅能维持基本都温饱。要负担我和我二哥的学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当时大部分学费都是我大哥负担的,他和我大嫂结婚没多久,收入也不高,而且我中考这一年我侄儿也出生了,导致他家的经济条件更加窘迫了。为了供我们上学,他们不得不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在外面揽很多活来干,导致都忽视了对我侄儿的照顾!
因为我二哥早我一年已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如果我再读高中,意味着还得读大学,要多熬3年才能出来工作,得花更多的学费,所以家里是希望我能直接考上中专的。
当年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中心小学的附属中学,初中的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每年中考,只有出类拔萃的一两个人才能考上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中能考上中专的印象中好像重来没有过。
我那一届同样是两个班,加起来估计有70人左右,那届中考我考了应届的第一名,比我考得好的是两个补习生,一个上了中专,一个去了中师!估计我是应届毕业生中离中专线最近的一个了。
本来我是有一个加分指标的,但由于市级三好学生的证书上名字写错了一个字,最终那10分没加上,要不然也是去读中专去了,那又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在那个年代,只要考上了中专,就能解决城市户口,从而等于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这一条件,对于当时农民及城市普通家庭来说,其诱惑几乎是不可阻挡的。更何况是我这种贫困家庭的孩子呢!
当年,中师也是家庭条件一般但成绩顶尖的学生才能考进去的,因为进了中师就开始领工资,比他学习差一点的同学才读高中、考大学。而我却坚决不读中师,因为读完中师都得回本地的小学教书,和我想跳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见更美的风景的初衷不符,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要报中师。
记得当年我大哥帮我报的中专学校叫“桂林轻工业学校”,就业前景很好,都希望我能被录用,可惜最终还是差了5分,就只能去读县中临桂中学了。
假如我那10分加分得以实现,可能中专毕业就就业了,我哥的家庭负担会提前3年得以减轻,能花更多的时间在我侄儿身上,说不定他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这少考的5分,让我不得不多上3年高中,从而又得以经历4年北京求学的大学生涯,开阔了眼界,积累了更多的人脉资源,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切,都要感谢我哥嫂的付出,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估计我现在还在农村家里吃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