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1519年。
这一年是明朝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正迷恋带兵巡边,继上一年北疆一游后,又兴致勃勃地开始规划南巡,但就在这时,南边出事了。
出事的地方在江西南昌。
南昌有一个藩王,是明朝第四任宁王朱宸濠。
第一任宁王当年被朱棣挟持参与了“靖难”,许诺“平分天下”,结果不要说天下了,改封个南昌都费了大劲,此后心灰意冷,著书编剧,远离政治。
到了朱宸濠这一任,逢正德皇帝贪酒好勇,太监刘瑾当政,朝政不稳,为宁王窥觊帝位创造了便利条件,他积极贿赂朝廷,畜养队伍,密谋起兵。
这年6月,京城传来要逮捕宁王的消息,他跟谋士商量后觉得造反一事不能再延迟了,于是杀江西巡抚,聚兵10万,正式反叛,开始攻打江西各地府县,招降或者拘杀当地官员。
江西就此烽烟四起。
只是朱宸濠忽略了此时在距离南昌城不远处,还有一个大牛人。
大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可以说是大明第一。
他就是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创立人,时任南赣巡抚(辖区涉及江西、广东、湖南、福建等地)。
当时正准备从江西前往福建,突然得知了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他丝毫没有犹豫,紧急前往吉安(吉安知府曾助王守仁剿匪),考虑应对策略。
王守仁因为完成了南赣定乱,刚刚交了兵权,这时最多只能募集义兵,情势危急。
但是王守仁也并未准备硬碰硬。
他先分析了朱宸濠进兵可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接攻打都城北京,中策是向东进攻留都南京,下策是死守南昌。中策的可能性最大。
中策一旦成功,朝廷在政治上就会非常被动。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让朱宸濠选择下策,或者起码延缓一段时间。
这恰恰是王守仁最擅长的操作。
上攻伐谋。
他开始假传檄文到全国各地,号召都到江西来勤王,又伪造各地报贴送进南昌,声称朝廷已派遣五路大军,还“不慎”把自己要乘机夹攻南昌的作战计划都落到了宁王手里。
又写了秘密的蜡书给宁王的核心谋士,谎称已有合谋,欢迎投诚,并让他们劝宁王顺流东下攻打南京,当然这秘密书信也“不慎”被搜到,不出意外地到了宁王眼前。
又做了大量的招降告示散发到宁王的兵寨营垒,加剧威慑气氛。
一顿操作猛如虎,宁王成了二百五。
本就起兵于仓促之间,这下更是犹疑不定了。
正好此时谋士来劝,机不可失,应该速速东下攻打南京。
宁王更不敢动了。
结果等了十几天,啥都没等到。
宁王很生气,忍不住要发飙。
马上率水师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直指留都南京。
王守仁这时已经东拼西凑了几万平叛军,安庆危急,部下建议速救,合兵抗敌。
这一听就是常规逻辑。
王守仁分析说若两军相持江上,易腹背受敌,胜算不大,不如直捣空虚的南昌,以宁王的性格,必定回救,到时再以逸待劳,迎头痛击,定能取胜。
于是进军南昌,同时又开始散播假消息,使城内的军民都误以为来的是朝廷正规援军,结果人心惶惶,南昌城轻松攻下。
宁王久攻安庆不下,又听说老巢被占,眼泪都下来了,急急忙忙就要回师。
全军抵达了鄱阳湖西边的黄家渡,誓要收回南昌。
王守仁军队数量和质量都是劣势。
但是他可没忙着加固城防。
他准备主动进攻,因为敌军虽然众多,但是攻打安庆不利,士气不振,又因为造反输了道义,必能一举荡平。
在鄱阳湖上,王守仁先造了许多免死木牌顺流放下,宁王这边叛军听说南昌陷落就很心慌,见到木牌纷纷去抢,散去很多人。
又安排一路兵士佯败设伏,四路埋伏出击,一举斩杀叛军两千余人。
宁王也着急了,第二天使出杀手锏,散尽家财,真金白银鼓舞士气,两军又战到一处。
打的热闹时,王守仁在船上悄咪咪挂出几个大字“宁王已擒,我军勿得纵杀!”
叛军看到的又乱了一堆,这谁知道真假啊, 又败。
宁王只得引兵后退,在鄱阳湖岸决定重整旗鼓。
然后,把船只用铁索连在了一起。
怎么说呢,当时《三国演义》应该已经公开出版了。
成事还应多读书啊。
一把大火。
宁王之乱就此结束。
历时仅四十三天。
很多人对这些造假的计谋不以为然。
问曰:“宁王见此恐未必信。”
先生曰:“不可信,可疑否?”
对曰:“疑则不免。”
先生笑曰:“得渠一疑,彼之大事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