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
费立鹏所作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1995~1999 年,15~34岁人群中,自杀率为26.04人/10万人,比排在第二位的交通事故死亡率(20.61人/10万人)高出了不少。
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因抑郁症状、长期的负面生活堆积的压力、熟悉的人有自杀行为等几大要素都是青少年自杀的诱因,除此之外,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基于自己研究角度的理解与看法。
如,犯罪心理第一人——李玫瑾教授,曾在公开课中提到,那些自杀的年轻人,不是不懂得父母对他的爱,只是
——他还没有真正明白死亡的意义!
--02--
人生的有何意义?
生而为人,珍惜生命,确因生命珍贵而不易。
有一次,毕淑敏在一个大连大学进行演讲,在对演讲主题进行确立时,她选择了与大学生谈论“生与死”这样一个话题,当时,可以容纳一千人的大礼堂里,甚至走廊都是一张张年轻的脸,看着她,安静极了。
有学生递上纸条:“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她答,她曾在很长时间里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人生本没有意义!”
毕淑敏的回答赢来大学生的一片掌声。但掌声过后,毕淑敏的话又让大学生们陷入思索当中:
“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最值得我骄傲的是,初中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考大学,考了三年终于考上了!”
“20岁的我最自豪的是,每次到一个新学校都是我自己去的,包括这次上大学,也是我一个人从遥远的南方乘火车来到大连的。” ……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无关富裕与贫穷,无关他人是否认可,只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确立,可以是你想做的任何有意义一件事,可以是你想成为的某个人,可以是为他人做意义的事,可以是为自己实现某一个期待已久的梦想,可以是成为一个忙碌于工作的大人,也可以是一个忙于家庭和孩子吃喝拉撒的全职太太......
全在于你的选择,在于你的相信与坚持!
这就是,人生本无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03--
死亡是什么?
提及“人生的意义”或是“生命”这一类似话题时,不得不提及的是“死亡”这一话题,而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喜欢谈论死亡的,除了垂暮之人在年龄逾老、躯体出现不适时,体验到与生俱来的对“死”的恐惧,更有年轻人面对不如意及挫折时缺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若是要问,“死亡”是什么?而对“人生”又如此恐惧?
毕淑敏说:“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现在是秋天,我们在大连大学的校园里走,会看到黄色的树叶飘然落地。在前工业社会,我们能看到老人在家里死去,死亡是整个生活结构的一部分。但现在死亡都到哪里去了呢?死亡都被送到医院里去了,临终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死亡。我去美国访问一些研究死亡的机构和临终关怀医院,他们正发起一个运动,让死亡回归家庭。让一个人在他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安然地、有尊严地结束他的生命,周围的亲人也用安祥的态度来接纳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对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
她说:“死亡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恐惧?除了它会让我们有不洁的联想等生理上的因素外,最核心的恐惧就是丧失。其实,人生有许多丧失,比如失恋,失去友谊,这些都是小的、局部的丧失,死亡就是最后一次丧失。只有直面死亡,你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当中的一个个坎坷和丧失。”
--04--
对孩子的“死亡”教育
在对孩子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我们对“安全教育”、“性教育”、等的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日益增多,而谈及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却讳莫如深,仿佛是谈论论“死”这个字都会带来厄运或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接触这些太残忍。
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死亡”的老人,可他明白“死亡”是什么吗?能够比较理性的接受吗?或是孩子会不会在此后,因不懂“死亡”为何物而担心害怕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忽然有一天“死亡”?
是没了?去了很远的地方?......
还是由孩子的爸爸妈妈与孩子谈论“XXX去哪里了?以后还能不能见到?与孩子描述:“你看,我们养过的动物,它们在很老的时候会不会死去?你还能见到它吗?XXX也是这样,他年纪大了,他不能呼吸了,不能说话了,不能走路了,不能陪你玩了,我们都很难过,也会很想他......”,“我知道你也很难过,也会害怕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会像XX一样,不能呼吸,不能说话,不能陪你,不能保护你,我们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年纪还没有那么大,我们会在你需要我们的时候陪伴你、保护你......”而这些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是避免孩子的害怕情绪,或是减少孩子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要求父母时刻陪伴的行为。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对于大自然植物落叶归根、动物的死去等,我们亦可进行“死亡教育”,谈论大自然的规律、举行一个“葬礼”、一个纪念活动等。
我们家从未养过动物!
除了那一次!
孩子三岁时,我和孩子在超市门口买了一个鱼缸和三条小金鱼,孩子很是欢喜,每日必看数次,可是在买回来的第三天早晨,三条金鱼扑通了一顿都飘起来了,孩子很是伤心,嚷着再买。
若是没有孩子,我可能直接把三条已经死掉的小鱼直接丢到垃圾袋,顺手仍在楼下的垃圾桶,再无念想,也无愧疚,亦不会思考处理的方式是否恰当?
而在那天,我在想,我如何让孩子体验一个生命由有到无的过程,及是否通过这个事件去爱护有动植物?
在那天中午,我和孩子把没有气息的小鱼放到一个小沙桶里,拿着个小铲子,在楼下找可以挖土的地方,最后在一个很少有人走到的植物丛旁边,用铲子挖出土,把鱼放进去。
让孩子跟他说,再见,我会来看你们的!
再把土掩埋上去,放个小树枝。
虽说,我和孩子再未去看过这座“坟茔”,这算是我对孩子进行的第一节有关“死亡”的教育课,而时至今日,我们还会跟孩子谈及“小鱼死亡事件”。关于“死亡”的教育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想,最起码,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在身体产生巨大变化及心理产生的变化,也包括孩子对自尊等强烈的要求、对父母权威的极力逆反而转向需要同伴的认同、孩子的“别人都可能出现危险,而我不会出现危险”等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使得孩子极力避免与父母沟通,也使得父母难以在某些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变得有心无力!
而孩子若是了解人生的意义或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人,只要与人发生联系,那么,生命便不是自己可以决定去处的,或是决定如何了结自我,你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有亏欠于他人的!
--05--
人生遇到挫折,是一种赠礼?
“也许争不过天与地
也许会低下头哭泣
也许艳阳雪要飞进心里
会有孤独墙出不去
一生与冷漠做邻居
悲壮时光已夺走你什么
在人间有谁活着
不像是一场竞技
我不哭我已经没有尊严能放弃
当某天那些梦啊
亏欠在人海里别难过让他去
这首歌就当是赠礼
挂在脸孔上是面具
流言比刀锋还尖利
你到底为了什么而不屈
人心有多深不见底
灵魂在逃亡无处去
现实像车轮
我是只蚂蚁
在人间有谁活着
不像是一场竞技
我不哭我已经没有资格能放弃
当某天那些梦啊
亏欠在人海里别难过让他去
这首歌就当是赠礼
......
悲壮时光已夺走你什么
谁能证明你在人间来过
——张韶涵《在人间》
很喜欢这首歌,《在人间》中所写的沧桑,也喜欢张韶涵在沉寂那么多年后在以一首《阿刁》重回大众视野,后在《在人间》中所传达的“亏欠在人海里别难过,让他去,这首歌就当是赠礼”对过去人事及悲壮时光的所持有态度。
人生本无意义,必须自己确立人生的意义!
那么在确立了人生意义之后呢?
是否犹如张韶涵一般会遇到自己都难以承受挫折、痛苦、委屈等?
毫无疑问,当然会,是否就可以毅然决然地放弃那确立的人生目标?是否就可以爬到高楼,纵然一跃?
那是某些人的选择!不可置否!
可活着的人呢?
在人生的路上,总会遇到难走的路,有人说,难走的路都是在走上坡路。
而坡总会达到终点的!
第一次思考有关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是在两年前,那时在公职培训机构做笔试和面试的培训师,高强度的培训带来压力,及家庭孩子难以顾及的事情,让我“玻璃心”承受不住,生了一场病,奔波于医院之间,后服用三个月大剂量的激素,让我的心理及身体承受力达到极端!
那时,我的同事,一个很热心又有阅历的同事,陪我聊了很久,谈到关于人生的意义及追求目的是什么?
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目的是幸福,可活成什么样子才能称之为幸福?貌似没有标准的答案,如同人生的意义一般,自己必须确立幸福的样子,去感受幸福的感觉。
他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与不如意,可与最终的幸福目标相比,那些不如意能占到多少呢?会阻碍你最终的幸福吗?
他说,我们不能要求时刻都处在开心自在平静的状态,若是以百分比算,我们开心轻松自在享受占状态在人生70%-80%的时间,剩下的那些就是我们所极力逃避的,是否就意味着人生的不完美或是生活不幸福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标准的答案,若是能避免那剩下的20%,那么,人怎么又会有那么的哭闹和烦心?
那时,虽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还是满怀感激!
时至今日,竟然能静下心来去写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感受,也深感当时选择回归家庭是极其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生活无好坏,人生确立的意义亦无好坏,只是人的心境不同,感受不同而已!
家庭、孩子与工作不可完美兼顾,但可以做阶段性的取舍!
重点是,接受选择带来的利弊、结果,活在当下,不沉溺于过去,不幻想未来,做一个活在当下,并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人!
用一段哲人的话作为结束:“死亡将导致我们的毁灭,但对死亡的察觉,又能拯救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价值感和目的,是人类最显著的特性。能够存在于孤独、并且必须面对死亡的世界上,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