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来自北京的80后。一直在企业市场部负责品牌传播相关工作。我喜欢读书、健身。
很多朋友求学和就业期间一直都有读书的好习惯,涉猎广泛。而我呢,从大学毕业以后随着工作逐渐繁忙就很少看书了,重新爱上阅读是从2016年怀宝宝时开始的。
通过读书,我的性格也变化很大。上学时期是敏感悲观的玻璃心,心情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随着职场上的历练和阅读带来的内在提升,我变得越来越包容。在《力量》一书中作者朗达·拜恩把负面情绪比作一匹马,你可以选择骑上这匹马,策马奔腾,同样,你也可以选择立刻下马,扔下鞭子,走向新的可能。
通过读书我在努力进行自我提升,一点点的拓宽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宽度。今年到现在我大概读了60本书,计划到年底读完100本。主要是集中在育儿、自我提升领域,这些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精要主义》、《快速阅读》、《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等。好的书就像哆啦A梦,总是给人惊喜。
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通过读书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真诚的希望有更多人像我一样受益,加入到读书阵营中来。
然而碎片化时代,我们被互联网的各种媒体包围,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中看到手机不离手的人,抖音、微信一通刷,很容易陷入过度网络社交,疏于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自身的挖掘,变得没有思想。阅读是一种抽离,可以跳出生活琐事,成为你的桃花源;阅读也是最高效的交流,高贵的灵魂任你挑选。
总的来说,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获得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读书;一种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还有一种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度过闲暇时间。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淬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地让心灵恢复平静。贾平凹说:“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喧嚣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以前呢,我自己的习惯是一本书都只读一遍,读完了也记不住。深入学习阅读技能后,我会每本书读2-3遍甚至更多。第一遍一般都是扫读,先看下封面、封底和作者介绍,浏览下目录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利用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泛读一遍。这里和大家分享个小技巧,很多书每一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精华信息,每一段的第一句最有价值。第二遍是精读,主要采用倍速阅读法和苹果阅读法,看到精彩内容会用铅笔、荧光笔标注。比如整段内容我会用铅笔在旁边画竖线,这样比整段划横线看着会舒服一些。荧光笔用来画关键词。日本作家斋藤孝在《超级阅读术》中建议用三色笔标注,他习惯用红线标主旨,用蓝线画重点,用绿线标注有意思的内容,也是不错的方法。如果遇到一时看不懂的难点我一般会跳过去先往下看,往往结合后面内容自然就领会了。读到第三遍我会采用跳读的办法,只读我感兴趣或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大家都听说过二八法则,这个办法我迁移到了读书中。
对于无法养成读书习惯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在读完一本书后有意识的锻炼下输出能力,形成进步回路,激发读书热情。输出能力是一种将书中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的好办法,刚才提到的卡片阅读法、写日记、写读后感、书评,和朋友分享书中的内容都是可以尝试的输出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于阅读的一点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bigblue098。
爱迪生曾经说过: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都能做一个热爱读书和运动的人,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