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评价系统一直开着,而我就像是只热锅上的蚂蚁,躁动难耐。
正在工作看波形debug问题,盯着屏幕用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可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怎么两天了连这个问题都搞不定嘞。正好这时有一封新的宣传邮件弹出来:6月,我们一起努力,做个自律的人吧。此时的我,内心万只羊驼在奔腾。「捂脸」
这两天的我,状态不佳。总感觉不能沉浸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思前顾后,效率奇低,几乎不能在预期的时间里愉快地做完任何事情。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效能感差,自我评价低,失落和自责,然后在这种情绪影响下更做不能好好做事情。
一直以来我是个不善于做计划的人,常常随性而为。我也知道很多厉害的人其实也不去花时间做各种时间管理,他们单纯以事件为驱动,直奔自己要做的事情,且常常一做就陷入到心流了,因此当然能够轻松Get Things Done。我也推崇不做时间管理以事件驱动,但不同的是那些人大多非常清醒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们爱琢磨钻研,更容易专注和行动。
正因为知道自己没有这种美好的品质,我开始练习做计划,希望能慢慢自律打磨好的习惯。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在的要求和催促感,虽然确实能做多一些得事情了,但反而不能像之前那样纯粹和放松了。好像总有声音在我耳边评论。
写到这,突然想发散一下:
记得斯科特-考夫曼在《绝非天赋》中的研究:一个人的创造力在不评价他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大脑的外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联想。一般情况这两个区域会互动,你边做事,大脑边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实验表明在需要创造力的时候,人需要刻意地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大脑。
从实际的情况看,不只是在进行创造力活动的时候关闭大脑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更高效的联想,做任何一件事情时,一旦参杂着对自己的行为评价和判断,或是指责,那大脑的带宽会被占用,不能很好地专注于事情本身了。就像打球的时候考虑到周围有人关注,想着动作是不是标准漂亮的时候,动作反而变形了。再比如很人也会觉得,写文章如果边写边修改瞻前顾后,写作速度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的两个部分,而如果不考虑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修改,不仅内容更好速度也会更快。如果写的时候再去想着别人会看,看到会怎么想,在一个地方来回斟酌,甚至粉饰,那就更糟糕了,简直进行不下去了。
这种评价的声音其实有时候是有益的,它能让我们自我调控,否则大脑就不会进化出这种皮层了。但当评价过多,陷入我最近这样糟糕的情境时,估计得主动挣脱,想办法暂时关掉这个声音。
那天下班后,去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回来后感觉好多了。
还专门再次翻看了下考夫曼给出的关掉评价系统的方法:冥想,慢跑或有氧运动。
给自己的建议:
放轻松,按自己得节奏,慢慢来。相信积累的力量。
计划要具体但有承诺感,处理突发状况按“2分钟原则”。
接纳自己的情绪,真实地活着。
说天说地莫若说真, 话东话西不如话实。 ——by 崔永元
这句话提醒自己: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写文章,说实话,表达真情实感最不累。起码要忠于自己。
最近老崔的事情我就是挺他,这个时代中能敢于活的这么清醒的人少有。他实话实话,但也忠于自己,忠于良心。他的身体里,有一种东西在横冲直撞,那是异常清醒的灵魂和无法被禁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