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整体的性教育水平较欧美国家都是偏下的,即使在互联网创造地球村的今天,中国人依然是谈性色变,让我想起了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万马齐喑。第一次接触性教育要感激乔同学和郭雅琪老师,让我有机会参加“青少年性教育”的短期培训,不能说窥到了性教育的全貌,好歹是打开了大门,而且,我也愿意去为性发声。本文最初成形于郭雅琪老师的“漫谈性骚扰”沙龙有感,今天整理了一下,接下来分为三个部分来漫谈“性骚扰”:孩子,成人,家庭。如果在你身边或者你正经历着这些,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一.要不要给孩子做性教育?家长你焦虑了吗?
每当孩子问家长“我从哪里来的”,对于家长来说真的是千古难题,据调查,少于一半的家长是科学型的,大多数的家长都采取了哄骗和回避的态度。而关于孩子的性教育,三分之一的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半数以上持有错误的性教育观,例如“无师自通论”,“诱发论”,“羞于启齿论”,“封闭保险论”(高亚兵等,2001)。顺提一句,我的父母当年就是采取的哄骗和“封闭保险论”,电视机上出现了一个接吻的镜头也要拿手遮住我的眼睛,或者把电视机挡起来。二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性教育还是难以在青少年教育里占有一席之地?去年的“三个颜色”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国内家长的一片恐慌,有的想退园,有的想着赶紧给孩子普及性教育。但是,焦虑的家长们,你们是在做科学的性教育吗?郭雅琪老师发出了他的声音:我不给幼儿做恐吓式的“防狼教育”。刚开始大家也许会觉得费解,但是稍加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1.是防狼是防谁。幼儿对性别的意识并没有形成成熟,如果家长给孩子解释,“狼”就是爸爸一样的男人。孩子可能会理解为爸爸这个个体,觉得爸爸就是“狼”。如果一味地强调“防狼”,可能导致孩子对父亲的疏远、冷漠、厌恶,甚至对父亲正常的亲密行为产生防御,或者不知所措。
2.家长们都在关注孩子可能会受到侵犯,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刚才将爸爸当“狼”的幼儿,长大后可能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也不能接受正常的身体接触。婴儿出生,母亲的抚摸能安抚他的情绪,这是学心理学的人都理解的;到了幼儿阶段,依然鼓励多抚摸孩子,培养其亲密感。但是如果孩子接受了错误的教育,认为跟异性小伙伴或异性成人有身体接触都是不好的,那么其成人后更可能对正常的亲密行为产生排斥感、恐惧感、羞耻感。
3.其他非受害者的幼儿,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人关注吗?在他们试图弄明白周围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家长能否适当地帮助引导,而不是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传递给幼儿呢?家长在孩子的眼中,是很重要的安全感的来源,如果家长每天都如惊弓之鸟,而孩子根本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对孩子来说,无非是一段创伤性的经历。
4.幼儿受伤是监护人的责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没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去给孩子普及性教育,孩子未必理解,其次是,如果真有大人要去侵犯孩子,孩子也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教他们如何防狼,不如教他们如何保命)。与其这样,不如平时多关注孩子,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倾诉的空间。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给予孩子应有的保护。
那么除了不过度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以及不把成人对性的羞耻和焦虑传递给幼儿以外,家长们真的理解并接纳“性”吗?家长对幼儿刺激生殖器获取快感的行为是加以训斥、忽视,还是加以适时适当地教育?家长觉得带男孩子进女澡堂、女厕所是正常的吗?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有机会也许会再谈。
二.今天你被性骚扰了吗?
在沙龙开始之前,大家一起列举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性骚扰行为,比如酒桌上讲黄段子,比如公共场合有人激吻,比如在酒吧被揩油……郭老师讲了“猥亵”和“性骚扰”的区别。然后呢,性骚扰是一种比较“暧昧”或者界限不清的定义,所以往往大家所举出来的例子都是通过主观感受去认定是否是性骚扰的。
随着沙龙的推进,关于性骚扰的定义,我有了不同的理解。既然是主观的,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解决方法也在于“受害者”自身。郭老师强调了“场合”这个词,还提出了“酒桌文化”、“酒吧文化”、“小黄文文化”这样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酒桌上的黄段子、酒吧揩油、发小黄文这些现象的存在意义了。插播一个郭老师的解释:酒桌上的人讲黄段子其实也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因为黄段子都脱下防备的外衣啊哈哈哈。那些下次不去黄段子酒桌的人是不是错失了很多个亿。其次呢,提到了那些骚扰者的心理,我觉得这里面太复杂,我就不展开说,只说一点,“性变态”是一种病,有些人控制不住地作出了那些让人不适的行为,如果被报道,被批判,可能二次伤害。恩,补充这一点呢,也没有说我们要多么多么地圣母,总是去包容去理解,只是希望能多一种视角去看待我们平日里见惯的噱头报道。
理解完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受害人”的身份,第一、我们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说“不”。如果你没有表达明确拒绝,那么就是骚扰者满足了你的某种心理需求(因为你分不清是焦虑恐惧欣赏喜欢,还是欣赏喜欢后的焦虑恐惧迷茫)。第二,我们需要有被关注和被欣赏的自信!身材好就会被看,穿着美丽就是会被看,长得漂亮就是会被看,“为什么你会不舒服?你的不舒服是别人的事吗?你为什么不能吸引色狼呢?”你需要的只是如何保护自己,为自己负责。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受到了性骚扰,我们不要去强化其“受害者”心态,不要加重TA的羞耻感,而要去培养其“责任者”的心态。比如拒绝骚扰者,比如留下证据,寻求法律支持,维护自身权益。
三.家庭内部不能说的秘密
在知网上以关键词“熟人性侵犯”搜出来的文献是0,以“家庭性骚扰”为关键词搜出来文献是1,以“家庭性侵犯”搜出了的文献是13,但是没有一篇的标题含有这五个字。来到百度学术,以“sex abuse in family”搜出来145000篇,以“家庭性侵犯”搜出来127000篇,虽然不少,但是前三页的30篇文献中,有23篇是繁体字,意味着大多数文献并非来自大陆或者大陆学者的研究。当然,我没有想去做学术研究,也没打算去做系统的研究,如果能引起一点读者的注意,我就觉得达到了效果。
在危机干预热线实习期间,一半以上的电话跟性有关,其中就包括家庭性骚扰。台湾的研究表明,在其研究中家庭内性侵害受害者的男女比例为1:23(陈慧女等,2006),也就是女性受害者人数远远超过男性,但是在近三年的实习期间,我从未接到过女性受害者的求助电话,也没听同事说起过有女性受害者的求助电话。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在沙龙现场,之所以提及家庭性骚扰,也是一位咨询师提到了男性求助者的案例,困扰于对母亲的性冲动,以及无法同其他女性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我本人也曾接到过类似的求助者电话,据其称,是母亲勾引了他,且在其对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诱导其发生性关系。当然,这两个例子属于家庭性骚扰中情节更为严重且复杂的,更常见的也许就是成年男性对幼女的性骚扰了,这里不具体展开,但是希望读者能有意识地觉察到,这些家庭是有共同点的:
1. 母亲为家庭经济的主要照顾者,父亲多呈现缺席或失功能(陈慧女等,2006)。关于父母子三角关系,母亲作为重点任务,不能让这个稳定的三角失衡,让儿子取代了丈夫的位置。
2. 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边界、场域的概念。比如在家里一丝不挂地走来走去,哪怕到了成年期。可能同其童年期父母给他洗完澡愉快的看着他光着屁股撒欢儿蹦跶有关,这些人觉得这是对父母的一种讨好,对他人的讨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
最后,作者想重申一次,本文并非严谨的学术文章,关于“性教育”、“性侵犯”等都是内容深刻、范围广泛的题目,作者也并没有想在一篇小文中说清道尽。文章只想让读者看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些角落,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终有一天,光会照进来!
参考文献
1. 高亚兵, 骆伯巍, & 叶丽红. (2001). 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3), 194-194.
2. 陳慧女, & 廖鳳池. (2006). 家庭內性侵害受害者之性受害經驗、適應症狀與諮商介入情形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 102-139.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ovelo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