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去农贸市场买菜时,看见一对母女。女孩儿看起来上一二年级的模样。刚开始她兴高采烈的跟妈妈说“妈妈,我考试得了第三名,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进步大。”
妈妈说“第三名你都高兴成这样?你看看人家琪琪,回回考第一,也没见人家骄傲过,你也努努力考个第一啊,你就是不如人家争气。”
女孩儿脸上洋溢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好像一盆冷水浇下来,低下头委屈的不再说话。
妈妈刚买完一兜青菜,又开始教育女儿“你怎么都想不起来帮妈妈提提菜,前天我看见小军主动帮妈妈干家务呢,你看人家多懂事。”
女孩瞥了妈妈脸色一眼,赶紧接过妈妈手里唯一的那袋青菜,好似生怕妈妈觉得自己做的不好。
我看见女孩由最初的开心到最后眼睛里快乐的光芒消失无踪,由活泼的样子到低着头拘谨的跟着妈妈,不禁有些心疼她。
妈妈的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直接湮灭了她进步的喜悦,把她渴望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变成了指责意味的比较。一个本可以加强女孩自我认可的场面变成了对自我的疑惑甚或否定,因为我看见了女孩又委屈又疑惑的复杂表情。我不知道女孩儿的心理活动如何,可我知道,妈妈的这些话一定打击了她的自信心!
就这短短的买菜时间妈妈的对话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女孩平常一定经常被“别人家的孩子”狂轰乱炸。
2
有多少人讨厌过“别人家的孩子”?反正我小时候是讨厌过的。
上小学时,妈妈也常说我
"你看看人家君君,刷锅做饭啥都会,你看看你,啥都不会?"
"你看看人家东东,多会说话多聪明,你看看你,胆小怕生。"
"你看看人家瑞瑞,自己洗衣服都不用妈妈操心。"
虽然那时候,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从妈妈的话语中,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懂事聪明什么都会,能帮妈妈分担家务,能给妈妈省心,而我是个老给妈妈添负担的人。
在我从妈妈那接受的信息中,了解到的都是不好的自己,我似乎总是不如别人,不是这儿不如,就是那儿不如。
我曾一直以为别人都是聪明能干什么家务都会,只有我除了读书还好点真是一无是处。直到上高中住校,一问原来那么多同学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我才知道原来我不是最差的人。
有次回家,同学爸爸开车来接她,我正好顺路,蹭他们的车回去。在车上同学向她爸爸夸奖我聪明,她爸爸说,"这么棒啊,不过,你也很聪明啊!"
当时我觉得她爸爸帅呆了,可以这样夸奖自己女儿,听着心里都暖暖的,信心满满的。要知道,我真是很少听到我的爸妈这样夸我,那种骄傲自豪的感觉听起来那么棒。当然,我的同学就是一个非常乐观自信的人。我想,这和她爸爸给予她的肯定不无关系。
虽然到后来我知道,妈妈只是想激励我,给我树立目标,让我向别人学习,但常说我做的不好,使我在内心却形成了一个非常不自信的自己。而且一直到现在,我的惯性思维里,总是容易先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影响信心的建立!
妈妈这种好意的激励倘若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就真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3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当年的这个帖子红遍了网络,它如此流行,是因为它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共鸣。
大人们总是爱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说别人家的孩子做的怎么怎么好,你看看你!这些话,听在孩子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啊。
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人,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并且觉得自己不会成为优秀的人,因为别人总比自己强。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差异,他不可能一切如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拿孩子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拿孩子不擅长的比别人擅长的,只因为你想让孩子长成那样,这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很多父母是希望通过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较进行激励,然而这种激励很难达到作用,却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想激励孩子可以和孩子的过去比,让孩子认识自己。
自信是我们共认的难能可贵的素质。而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就会在父母日复一日的"你不如别人家孩子"的话语中土崩瓦解,再建立起来自信心不知道又要费多大的劲。要知道,信心是需要肯定和鼓励来支持的。
聪明的父母不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你看看你"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他们会在该表扬的时候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从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不要让孩子从你口中看到的是满是缺点的自己,不要打击他们的信心!
想想看,你是聪明的父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