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孩子的学校参加了一堂公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公开课,第一次听还是一年前,那个时候因为没有要告知被写稿的信息,以及自己也没写作的习惯,因此几乎漫不经心,没有什么带给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由于是家委会成员,我一早被告知要写一篇今天的公开课稿件。于是,从进入校门、经过操场到听课的全过程,我几乎也是带着心走进去的,细致观察、细致体会并思考,也得到更多关于育儿的启发。
语文课正好讲的是《小马过河》,讲到一只小马在妈妈的鼓励和建议下,最终通过自己的尝试,而蹚过了河的故事。课文极富哲理,也告诉我们在做成一件事的过程中,有很多阻力和别人的七嘴八舌,但最终能决定自己是否成事的人还是自己,一个勇于尝试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实践出真知的人。
比起从课文故事里的收获,我更从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里,看到她的教学亮点以及课程背后她的个人修养和魅力,让我不禁觉得我孩子能有这样的一位老师,真是孩子的福气。
我孩子的语文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日常主要工作是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学科教研授课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但即便就是这一小部分,她仍然非常投入,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地对孩子们循循善诱,不遗余力地教导和传授新知识。
在听课的时候,我也产生了不少心理活动,给予我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有一种教育,叫平和地引导沟通
在语气上,一个老师的声音如此温柔,我也是平生第一次所见,不仅让我觉得温柔的背后都是一种平和的力量。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几乎都能跟着她的节奏走,且踊跃表现,这位语文老师,是一个特别令孩子们尊重的老师,孩子们都不会因为老师慈祥温柔,明目张胆地不尊重课堂,相反在她的课上,每一个孩子都规规矩矩、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我想这就是平和的力量。
对比自己平时的育儿场景,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我多少次做到了平和沟通,与孩子平等,温和地引导和达成结果的?我不仅在心底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虎妈了,让孩子尊重自己并且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去落实每天的学习和作业,我想永远都不是我的催促和逼迫能起到正向引导作用,而更需要巧妙智慧地对孩子支持和善诱,塑造孩子自己对待学习负责的态度和意志。
有一种教育,叫多鼓励少批评
在和孩子们互动时,有一个孩子回答问题错了,别的孩子都在那批评那个回答问题的孩子不对,可老师却从另一个侧面和角度去肯定那个孩子,让那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
再想想我们对待孩子,有第三种视角和鼓励过吗?在很多家中心中,非黑即白的理念深入心底,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差。但当自己的孩子做到了表现优异的时候,家长总能找到他身上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比如,有的妈妈看到自己家孩子考了99分,班上第二名,这个成绩已经很喜人了,回家就问他为什么没考100分,班上第一名?再比如明明自己的孩子在一些课程比赛上很优秀,有的家长又会说那是因为别的孩子发挥失常了。我也犯过不少类似这样的毛病,看别人的孩子知道欣赏优点,但看自己的孩子就只看得到缺点。长期以往,孩子在一种批评多过鼓励的环境中长大,势必只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反过来,也有不少妈妈懂得鼓励的作用,当自己孩子成绩没考好,她首先给予的是孩子的肯定,并告诉孩子说老师觉得他有进步,让孩子得到鼓励,而不是指责谩骂,最后在这个妈妈长期的鼓励的教导下,孩子越来越优秀。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我想我也要多向这位老师学习,尽可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养成看自己孩子也多看优点的习惯,而不是毛病。我想一个具有灵性的孩子,都能感知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表现,如果父母一直觉得他好,他一定能守着自己那份好,并由此更加自信,相信有一天总能实现更好的人生局面。
有一种教育,叫尊重孩子个性的差异。
课后,不少家长找到语文老师询问自家孩子的情况,基本上大多以反应问题为主,有的家长还评价自己的孩子特别笨,但老师都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相反她认为那个家长否定的孩子是聪明的。
在班上,有的孩子完成作业很麻利,写字写得又快又好;有的孩子则慢些,课堂上还不足以完成作业。因此老师给到我们家长的建议是,平时在家里写作业时,可稍微往前写一些,剩余的可在课堂进行,或者在课堂上看写得是否正确,予以检查修正。
她说:“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和基础,不要要求孩子非要按照某一个划定的标准走,对孩子的标准可以不是一样的。”
有的家长问到她说:“老师,我们家孩子上课几乎不怎么举手发言,明明做了很多家庭作业,可以拿到你跟前赢得更多奖励惊喜的,但他就是不愿意,觉得自己做好了不需要给老师知道,不怎么知道表现自己,该怎么办?”老师立马回答:“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非要举手发言,有些内秀点的孩子是这样的,不太爱表现自己,比较淡定也挺好,我们要尊重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那样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可以鼓励孩子慢慢来,但最终孩子是否愿意和改变,得尊重孩子自己。如果他就是不爱主动举手,强迫他反而是一种伤害。”
我边听也边参与到沟通中,心底不禁觉得眼前这位老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的尊重,教育的出发点是引导和尊重,而非强迫和要求。
说到我家孩子目前的情况,是他对自己的标准要求不够高,孩子不太要强,因此行动上往往缺乏自驱力和自控力,老师说:“其实,对待育儿,每个父母手中都有一把钥匙,希望你可以尽快找到那把钥匙。”老师这样对我说,这把钥匙还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想真该好好寻找了。
其实在孩子平日的学习和教育上,我感觉我家的孩子基本胸无大志,也不知道是因为和年龄有关,尚未树立真正的人生理想,知道要为此付出早点的努力和奋斗。还是因为他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低的人,容易安于现状,对待成绩是否优秀一直保持心态良好的个性。
其实,我真正有几分懂自己的孩子,懂得引导他?我在心底自问自己,并觉得自己真是缺乏智慧,如何开启孩子的心智大门,我想我得加倍努力引导了。
也许是得益于最近的持续写作,我很想把这些从课堂上引发的思考和心理活动,与有需要的朋友分享,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是真的,我告诉自己不要再对每一天漫不经心,而要用心生活,用心好好体验当下,以及生活赐予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这无疑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但对我来说,更是一堂关于家庭教育的启蒙课。
感恩这堂课,也感恩最近持续写作的自己,在践行更加走心地活着、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