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历时60年的呕心之作,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最伟大的四部巨著。我本来是想写读书笔记的,但总是感觉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就写个随笔吧。
理解不深刻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作品的诗歌题材。我觉得理解诗歌只能用本国语言,也许某几句可以翻译的很好,但长篇诗歌,个中精髓是翻译不出来的。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只有具备强大中文功底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磅礴和大美,外语翻译只能翻译意思,但翻译不出灵魂。第二个原因是我对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的精神世界无法产生同理心。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被中世纪压抑多年的自我意识彻底觉醒,个人享乐主义开始盛行,很多人开始呼唤回到古希腊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潮与投身社会大发展的献身精神开始产生矛盾,成为那个时期困扰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在内的重要哲学问题。
回到《浮士德》,主人公浮士德本来是一个博学的学者,但年老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体验,心有不甘。于是,浮士德与魔鬼达成了协议,魔鬼会让他体验所有人间的快乐。但只要浮士德在某一刻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想停下来的时候,他的灵魂就要出卖给魔鬼。于是,变回年轻的浮士德出发了,他首先体验了与妙龄少女火热的爱情,弥补了年轻时的缺憾。然后,浮士德又试图在政治舞台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可惜还是难逃统治阶级腐朽的命运。后来,浮士德又招来了古希腊美女海伦,与海伦组建家庭并生了一个孩子。只是这种貌似完美的结合也是以妻离子亡的结果收场。最后的最后,浮士德在社会的大建设中找到了生命驻留的意义,但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浮士德》探讨的主题,不光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的困惑,也是所有人类的迷茫。个人享受和社会贡献如何平衡?身体的欲望与精神追求如何统一?生命到底如何度过才是真正有意义?甚至善与恶、欲望与满足等等。这些问题人类从几千年前开始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典籍都告诉我们,原始的欲望需求,包括对于食、色,还有金钱和权力的欲求,是无法真正满足我们精神世界的,甚至会产生极度的空虚感。人类社会有记载的历史几千年,共有几百亿人在地球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一生又该如何度过?这样的浮士德难题,估计还将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类产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