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源于认知,自由的认知却不能改变不自由的现实”
上面是某天朋友发的一条评论,本能地想反驳一下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前一段时间某某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大争议, “听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评论褒贬不一。批评者有的说不行动光听道理有什么用,还有的说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很多道理都是假道理。赞同者说感同身受的,这就是现实。本来就是个开放的话题,没有对错,但是有几个概念可以探讨。
首先是现实和能力圈的关系。能力圈是自己根据自身具有的条件,包括认知,人脉,可调动资源等在特定范围内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可做出的影响,它是个性的。而现实呢,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各物种各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本质或表象存在,它是公共的。如果你的能力圈能涵盖它,即可产生影响,若不能涵盖,则无法改变,最多了解它的规律加以利用。
其次是“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真“知”必“行”,不“行”必为不“知”。突然看见有条蛇,本能反应是跳开,这是真“知”,真的知道有危险,即刻“行”了,跳开,“知”的同时“行”也发生了。都说吸烟有害健康,每个烟盒上还印着醒目的提醒,但是吸烟者还是照吸不误,那么吸烟者对“吸烟有害健康”就是假“知”,“知”、“行”脱离。无论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还是苏格拉底倡导的知德合一,其实都是用离散的思维将“一”在认知和行为上进行了阐释,但其本质还是“一”,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只有一面的硬币。
最后是一个人自洽的问题,痛苦或不幸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执迷于追求超出自己能力圈的事或物。自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能力圈范围内积极向外求,已期到达更高的维度,或更富足的状态,另一种是向内求,减少欲望,获得内心的平静,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自洽。而什么时候向外求什么时候向内求则是由自身的认知所决定的,要认清自己和现实,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对于个人来说是自由的。自由的认知并不是为了改变现实,而是改变现实对你的意义,从而改变了你自己的现实。
最后还是很欣赏已故美国杰出的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那段名言:
“愿上帝赐我平静,去忍受我必须忍受的事;愿上帝赐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愿上帝赐我智慧,让我分辨两者之间的不同。”
英文原文如下:
"God, give us grace to accept with serenity the things that cannot be changed,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hich should be changed,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