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个人百家号东坡有肉吃。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殖民主义战争,最终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协议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提起抗英民族英雄,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由此北犯定海。”当时任两广总督的正是林则徐,按照历史教科书的说法,因为广东战备严密,英军惧怕林则徐,所以英军统帅下令北上。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直抵广州海面,然而英军并没有发动进攻,只是封锁了广州海面,目的是打断广州港口的商业贸易(实际上广州在被封锁之前已经停止了广州十三行的贸易)。7月舟山海面英军集结完毕,开始进攻定海,定海几无抵抗,沦为英军的临时据点。随后,英军沿海北上,直抵天津大沽口,递交《致中国宰相书》(英方以为中国和英国一样首相行使行政外交权),震动京师。为什么英军没有首先进攻广州,而是沿海北上呢?
根据鸦片战争英军来往的公文资料显示,实际上时任英国外相巴麦尊敦促侵华英军要让中国见识到大英帝国的力量,因此要尽可能地打到北方去,打到中国的心脏腹地去。广州十三行一直是中英交往的纽带,英国人递交公文一般是以“禀帖”的形式先递交两广总督,而后在奏折中上呈皇帝。对于早已习惯国际外交模式的英国来说,这是一种屈辱的外交形式。因此,武装舰队避开广州直达清朝中心地带,不仅可以炫耀武力,震慑“野蛮的中国人”,而且可以递交国书给中国最高首脑,即上文提到的《致中国宰相书》。这种形式叫做“照会”。
这一次英国终于成功递交了国书。可是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帝将一份侵犯主权的国书理解为“蛮夷申冤”书,他本来就没有战争的打算,只是英夷攻占定海冒犯了天朝颜面,不得不宣战,而后就有了“惩办林则徐”(实际上英国文书并未要求惩办林则徐)、“中英广州谈判”。
谈判终究不能解决问题,1841年英军攻占广州。对比两次广州的结果,加上史学家的“宣传”,就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觉,人们总以为是林则徐的积极防备吓退了侵华英军,而后的广州之战中也正是因为林则徐的被撤职,才导致广州失陷。然后又给了历史一种错误的“忠奸”理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于道光皇帝重用琦善、伊里布等奸臣,如果道光帝没有将林则徐撤职查办,鸦片战争未必会失败。
实际上,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力量之悬殊超出我们的认知。据史料研究,英军鸦片战争中伤亡最大的是乍浦之战,仅阵亡9人,受伤55人,可见清军之无能与腐败!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国防体制落后,只能采取调防手段,兵力明显不足;整个战争期间都是采用“以守为战”的错误战术。我们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本身胜算不大,借用茅海建的话,“不是消除了某些陋习、振作纲纪就能解决问题,不是撤换了某些不力人士、起用一批能人就能解决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