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了好似农村婆婆进城为儿子带孩子的视频,一身花裤花袄的中年妇女,一手夹着孙子,一面声嘶力竭的跳脚:你家姑娘真有福啊!不做饭、不洗衣服、不擦地、不带孩子,光看手机……视频虽有一定的摆拍搞笑成份,但我相信不少婆婆却很难笑得出来,因为多少都有同感吧。视频的点赞和评论不出意外也大多是一些资深婆婆或正在遭遇相同境况的新晋婆婆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倒为自家儿子没成家而感到一丝庆幸,不然也没准被逼上哭诉无门的境地。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中国父母活得这么累、这么无可奈何?问題究竟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的错?
按我现在的年纪,身边的同学或闺蜜大多到了孙辈上小学的阶段,无论是姥姥还是奶奶,无一例外的一肚子苦水,"痛并快干着",无奈又心酸,几乎成了这个年龄段的普遍心态。都说“隔辈亲”,“有了孙子万事足”,按理应是高高兴兴、乐享天伦才对,为何会生出三代人之间说不清、理还乱的的酸甜苦辣和恩恩怨怨?这还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出现,必有其复杂的时代根源和社会共性,就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问题了。诸如现在国家放开了二孩、三孩政策,可社会的反响并没有预期的热度。一孩父母不想再生的理由大多是育儿成本高,多生养不起。不成想本该有“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爷爷奶奶、姥姥姥姥爷们不少也不主张子女再生,其理由是现在当父母的只管生,不管养,等于是给老一辈生的,其沉重的养育责任和负担已经令爷爷奶奶们苦不堪言,哪敢再自找苦吃!为什么养育第三代的责任就这么轻易、自然而然的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难道就真的没有其它解决之道吗?现在的爷爷奶奶还会愿意无条件的再承担起养育第三代的责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是两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带来的观念冲突。现在的爷爷奶奶基本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挨过饿、上过山、下过乡,经历过艰难困苦。所以这一代人普遍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加之兄弟姐妹多,重亲情、善共情,尊老爱幼,内心丰富热情。记得我十三、四岁就会蒸馒头、劈柴火了,放学后不是帮妈妈做家务便是照看弟弟妹妹,我身边的小伙伴也都大抵如此。而我们的下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长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年代,赶上了家国最繁盛富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集家族崇爱于一身,举家庭财力而供养,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个性孤独而自我,缺乏同理心和共情心,与父辈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生活理念形成巨大反差。所以其中不乏长不大的"巨婴"和心安理得的"啃老族",这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两代人的重大差异便在第三代人的到来和扶养方面集中展现出来。有不少爷爷奶奶无奈的自嘲":只有有了孙子,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孙子"!
我闺蜜辛辛苦苦为儿子在上海买了房、成了家。有了孙子以后闺蜜还没退休,只能打发老伴去上海带孙子。半年后,老伴回来调休,我们简直有些不敢认了,头发也白了,门牙也掉了,六十岁的人一下子老了十岁。他说实在太郁闷了,儿子、儿媳啥也不干,早晨起来被都不叠。上海天又热,几十平米的房子挤四口人,简直没地儿躲没地儿藏的。加之与儿子、儿媳妇没啥话说,身边又没有朋友,孤独寂寞得抓狂,只好时常找小区门卫唠嗑、喝酒,下回说啥也不去了!闺蜜是初中教师,只好利用寒署假去儿子家"帮工",她说一到哪得先搞三天卫生,用她的话讲简直赶上"给猪起圈"了。闺蜜是个干净利索人,儿子从小生活在十分干净卫生的家庭环境,她怎么也无法理解儿子婚后会过这种如此不堪的生活!儿子却说,妈你别管了,我们感觉这样舒服。如今闺蜜退休了,她最大的心病就是再也没有理由不去带孙子了,她说一想到要过那种给人家当牛作马、人家还不领情的扭曲日子心里就赌得慌,不去又不行。本来退休是该高兴和轻松的事,现在却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恶梦……
其次, 我们这一代人毕竟是生长在新中国,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虽然传统观念比较重,但与我们上几辈人那种养儿防老、心甘情愿的一切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我规划的人生不同,这样就与子女们要求父母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全方位付出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尚未真正"断奶"的孩子又有了孩子,需要父母的接续扶养照顾;另一方面是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想退休后享受一下轻松愉快的晚年生活,实现最后的价值。但在这个矛盾面前,大多数父母选择了妥协,即牺牲自己的生活而成全孩子,这是中国式父母的不二选择。但妥协不等于矛盾的解决,而是一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独自承担了问题,必然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和心态失衡,一但情绪暴发便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題,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挨着累却不讨好,最后甚至闹得不欢而散的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为了迁就孩子而忍气吞生,最后得了抑郁症。有的为带孙子不得不两地分居,结果被第三者乘虚而入。甚或为了照顾小的而顾不上老的,另一半独自在家犯病不治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再者,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上有老下有小,自身的责任和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时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早晨醒来又必须满血复活的投入到为儿女、为父母的责任中去。我的一位同学自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却上有八九十岁的父母需要护理,下有未满周岁的孙女需要照顾,她每天分身乏术、疲于奔命。既使这样,儿子仍坚持不请保姆,理由是孙女只有让奶奶侍候才放心,全然不顾母亲的死活,这样的儿女也不在少数。我有一位邻居刚刚退休,老伴得了肺癌,前些日子知道她陪老伴去海南疗养了,可没过几天我又在小区碰见了她。原来她先去海南把老伴安顿好,却不能陪伴,马上又飞了回来,因为上幼儿班的孙子需要她接送,这种顾头顾不了尾的生活之辛苦和无奈可想而之。
此外,两代人在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以至难以在一个屋檐下"和平共处"。年龄大的人早睡早起,年青人晚睡晚起,作息时间对不上;年龄大的人习惯传统饮食,年青人喜欢快餐外卖,吃不到一起;年龄大的人生活节俭,年青人大多是月光族,消费理念相左;年龄大的人注重家族亲情,年青人独立自我,为人处事方式不同;年龄大的人夫妻容忍度高,年青人一言不合就离婚,婚姻家庭观念被颠覆……凡此种种,岂是一个简单的"代沟"所能概括的!往严重点说,基本不像同一物种了,仿佛来自不同星球!在这样的巨大反差下,如何能够实现良性沟通、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己经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重大课题。
先说说良性沟通吧,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现今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已完全不能用“父父子子”那一套来面对和解决了。晚辈更看重的是作为成年人的自由平等和自我意志的实现,而不是事事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安排。而不少父母则把自己定位为儿女的终生监护人和人生导师,孰不知这已经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角色误判。事实证明我们对孩子的提点和要求能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已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日臻成型,他们和父母就像并肩生长的两棵树一样,虽然根还连着根,但树杆和树枝的生长却是自由的、互不干涉的。所以父母必须学会适时放手、以平等、尊重、顺其自然的态度与子女相处。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边界感",这不仅适用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同样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儿女既已成家另过,便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雏鸟,至于他们能飞多高、多远也都不是父母所能掌控的。为人父母最聪明和洒脱的作法便是抱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开放姿态来对待成年儿女。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再出手不迟,而不是在他们自由翱翔的时候过多的牵扯和干扰。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极易因把子女看得过重而始终不愿放手,过多的干涉和管控子女生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早晨他们愿意几点起来就几点起来呗,不耽误上班即可;不愿意做饭就让他们吃外买呗,社会分工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不喜欢自己搞卫生,就乐见他们请家政服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干有意义的事有什么不好呢!
再就是求同存异,寻求相互的理解和相互成就。在如何做父母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也许是他们发达国家的进程比我们早,观念的更新和实践就更贴进现实;或许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的不同。但无论如何,凡是先进的、文明的经验我们就应当学习和吸取。不是说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不强,而是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比我们更开明、更开放、更平等。他们为人父母不像我们这么累、这么奋不顾身、这么没有自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彩!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跨代际去越俎代庖,在别人的蓝图中挥毫泼墨,在时代的夹缝中生拚硬挤。现在看来,中国的父母们应尽快走出老旧观念的束缚,学着爱自己,理直气壮的解放自己,也给下一代松绑,让他们也尽早扔掉拐杖走路。扶养儿女长大,我们已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任务,我们再没有养育第三代的责任和义务。如需要父母进一步帮助的话,儿女应当拿出其码的感恩之心和适可而止的理性态度。要明白父母的额外付出不是应当应分、天经地仪的,不是责任和义务范围内的。纯属是一种牺牲和奉献,是一种需要理解、尊重和感恩的大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新型的、长久的、和谐的代际关系。而那种无视父母的巨大付出,一味躺在父母身上吸血无度的不孝之子应该受到人们的唾弃!
正所谓"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的矛盾和纠纷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当下国人普遍面临的几代人的社会文化差异拉大、第三代的扶养教育负担、老龄化社会的日益逼近、养老观念和方式的急剧变化等问题,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其问题的解决也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我们也都有责任和义务跟上时代的发展进步,只有社会基础细胞的健康运作和不断更新,我们才能共同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