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同一性?
同一性是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成果,同一性建构包括明确你是谁、你的价值和选择的未来生活方向。拥有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具体来讲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核心认识,对自我人生的方向感;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对未来道路的展望;个体看待自我的方式,对家庭社会期待的认识。
青少年期发展的消极结果则是角色混乱。如果早期阶段的冲突没有得到解决,或由于社会的限制,青少年作出与自己能力和愿望不匹配的选择,他们会浅尝辄止,漫无目标,对成年期的心理挑战缺乏准备。
根据探索和诉诸行动两个指标,可以将同一性划分为以下四种状态:
1、同一性成熟:经过探索性的选择后,获得同一性的人把已经明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他们心理健康,行为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知道自己的前进目标。
2、同一性延缓:这一阶段的人还没有决定要诉诸行动,他们仍在探索和积累知识,参加各种活动,希望找到引导其生活的价值观和目标。
3、同一性早闭:没有经过反复探索就把他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他们的同一性对象是权威人物(父母、教师等)替他们选择的。
4、同一性弥散:没有明确方向,几没有把价值观和目标诉诸行动,也不积极去探索。他们从不对不同观点进行探索,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太困难。
同一性成熟和同一性延缓是走向比较成熟的自我确定的途径,而长期处于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弥散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同一性的发展程度会随着性别、亲密关系、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领域的不同而变化。因为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探索、尝试,然后才能对自己作出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在以上各个领域的探索程度不一样,得到的认识肯定会不同,因此同一性在这些领域内的发展程度肯定不同。而在某一领域内的充分发展,会影响人的性格、认知、社会化程度等,因此也会带动其他领取的探索和发展。
以我的朋友A举例。他在初中毕业时开始模糊地质疑自己的性取向。高中阶段很长的一段时间,当其他同学都在懵懵懂懂地埋头学习时,他则处于困苦的状态,为了想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曾经一度抑郁到休学住院。
上大学后,他遇到了真爱的男生,确定自己确实是同性恋。他试探性地将这件事告诉我和另外一位好友B。那时我们虽然都不了解同性恋是什么事情,但是却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哦,就这个事啊,很正常啊。为了支持他,我们还专门去看了很多关于同性恋的文章。朋友的支持让A很有安全感,也更坚定了要做自己的信念。
A在亲密关系中的探索让他很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这些年来,他虽然没有跟父母直接坦白出柜,但是却对外界的质疑、催婚等事有了很强的免疫能力。他发现自己内心有非常强大且稳定的力量,无论谁都无法撼动他的这种内在的稳定性。
这种自我认识也影响了他在职业领域内的同一性发展。英语专业毕业的他,刚开始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行业,在珠宝行业兜兜转转几年后,意识到自己很渴望从事金融行业。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个月学完金融学生需要四年学完的专业教材,取得资格证,顺利拿到新加坡银行的offer。
目前,他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达到一个比较平稳、清晰的状态。对于我自身,则想谈谈我在职业领域内的同一性发展。
高中时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高考填志愿,我想报考心理学,父母坚决不同意,认为学心理学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我最终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药学专业,这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专业。那时我开始对自我以及未来发展有了模糊的认识,但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我失去了继续探索的机会。
上大学后,我有了足够多自由的时间,可以开始发展自己爱好,开始有时间梳理自己过去十几年的生活中作出的重要选择,开始琢磨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必须学心理学。这个念头如此强烈,以至于此后的两年多时间,我几乎一直泡在图书馆,看了很多国外的心理学教材,对这个学科非常着迷。那时的我经过了很多反复的思索,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执行和努力。
后来我决定跨学科考研读心理学,大学毕业时,报考了浙大的应用心理学,然而在复试环节被刷下来了。面对这个挫折,我没有勇气选择继续坚持,毕业后从事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时不时浮上心头,我究竟想怎么过这一生?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意识到我仍然热爱心理学,我对人的精神世界感到着迷,并且希望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帮到更多的人。这一次,无论多少困难都要克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