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女儿已经6岁多,今年9月份就可以上小学了。看到群里有些妈妈的孩子刚上幼儿园,而我已经走过了女儿上幼儿园的时间。作为妈妈,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滋味都品尝过。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无一不牵动着妈妈的心。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于孩子而言,从未离开过家或者父母,走入幼儿园意味着接触全新的陌生环境;作为父母,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一直在精心呵护下长大,如今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转变,各种担心各种疑虑甚至恐惧扑面而来。于是,大人和小孩双双陷入分离焦虑无法自拔。
回想起我女儿3岁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入园前也会有各种焦虑担心不放心等等情绪,好在自己那时已经走在育儿路上,就算是理论上也知道了,所谓的分离焦虑,主要在父母身上。于是我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女儿的入园算是顺利的了,除了早上起床困难之外,其他的时候,留给我更多的是开心甜蜜的光景,她的适应能力很不错。因为起不来床,所以,整个小班的一年中,她在班上几乎都是最后到园的一个。而我是自己开工作室,上班的时间比较灵活,不存在为了自己能按时上班而催女儿起床的情况。对于她是迟到最多的一个,我可以接受,甚至因为去得晚而错过吃早餐的时间,因此她需要承受饿肚子,这个我也能接受。只是老师觉得总是这样也不好。我心里清楚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自己的女儿自己了解。她早上起不来,不是说睡不够,而是醒来后就是想跟妈妈耳鬓相磨,各种亲亲、抱抱、耳边细语、甜言蜜语、刮鼻子、揉脚心、摩腹、揉屁屁……在我看来,这就是她化解分离焦虑的一种方式,当我给够她心里需要的这些爱和陪伴,后面送她到园就是很愉快的事情了。
到了中班,她迟到还是常有的事。她们的带班老师换了,对孩子的要求也比之前的那个老师严肃、严格,几次三番找我,说我女儿什么都不错,只要能把上学时间调整一下就很棒了,反复告诉我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也许是因为女儿大了一岁,已经适应了园里的生活,度过了分离焦虑期,后面的更多的变成撒娇了;又也许是面对老师的热切期待和循循善诱,我多少有点招架不住,所以我觉得,也确实应该要做一些调整了。于是我跟女儿商量,说我们努力一起想个能按时起床的好法子,不至于去幼儿园迟到。一开始的时候,她叫我调闹钟,于是,按照她说的,我用手机给她调闹钟,真的能按时起了。可是没过几天又如故。然后我再问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她说还是要调闹钟,但是要专门给她买一个爱心型的粉红色的闹钟才行。我如她所愿的买回闹钟后,又能按时起了一段时间(没超过两周)。接下来她开始对闹钟不满,说闹钟的声音太大了,一点也不温柔,没有妈妈的叫声温柔,坚决不再调闹钟。就这样,早上醒来依然要磨蹭,要各种亲、抱、唱歌、抚摸、读“叫醒耳朵的故事”……只是磨的时间没有之前那么长了。
后来不记得是哪天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心血来潮说要买花送自己。我们俩一起到花店,我选了自己喜欢的玫瑰和百合,她也选了自己喜欢的玫瑰、桔梗花和满天星。我们开开心心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到家后我们一起把花插进瓶子里,她看着花,忽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两眼发光的向我转过来,说:“妈妈,我知道用什么最适合当闹钟叫醒我了!”我:“是什么呢?!”女儿:“就是这些美丽的花儿!我喜欢花!我也很喜欢花香!”我:“可是花不会说话呀!”女儿:“妈妈,她们会的,早上如果我还睡得香香的没有醒过来,你就拿这些美丽的花儿在我脸上蹭啊蹭的,就是她们的话语了,我听到她们的话语就会甜甜的醒来的,这样就不迟到啦!”我:“呀,女儿还真行啊,竟然发现世界上最特别的闹钟!”
就这样,她开始了“花儿闹钟”叫醒的日子。早上我起来后,7:15按时的将花拿到她身边,用花瓣挠她的耳朵和鼻子,蹭她的脸蛋,还一边给“闹钟”配音:“和美和美,花仙子闹钟来叫你起床了!”她就会慢慢睁开惺忪的睡眼,脸上也如花开一样渐渐扬起笑意,然后起来穿好衣服,自己再拿着花看一看,闻一闻,或者摘下一瓣花瓣放进书包,随她一起去上学。7:30-7:40这样就可以出门了。
往后的日子,每天回到家回到房间,总会抽个时间看看花长大没有、口渴没有、蔫没有、叶子掉没有、枯萎没有……直到花真的蔫了枯萎了,我们又去买新的花,几乎每次都是她自己选。慢慢的,她会给不同的花按照她自己的意思创造花语——玫瑰花代表红红小朋友,康乃馨代表温馨的爱,桔梗花代表最好吃的中药,满天星是地上的星星,绣球花代表波波球……花,成了我们每周一次的消费品。女儿将放学路上那家花店所有的花都买了一遍,跟花店老板混得很熟,人家知道我们固定时间来买花,都给我们优惠价,而且优惠的基础上还经常给我们“买二送一”。就这样,花儿闹钟整整陪了她一年多。有时候,去幼儿园还是会迟到。但是这些被花儿叫醒的每个清晨,就像一颗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她的脑海里、心上一点一点串起来,变成至今为止她温暖的记忆之一。
昨天听唐老师分享关于花钱的问题时,说到,对于我们的父辈,买花是一种物质消费,是浪费的表现,因为他们那个年代,生活水平还没有上升到精神消费的程度。而对于我们的子辈,买花已经不再是物质消费,这也许比买饭买菜更重要,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费,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女儿这段花儿叫醒的日子给我启发很大,让我感受很深。每周一次买花,价格大概在10-30元不等,平均下来每天的花费是1.5-4.5元,这点消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几乎都不再是问题,也就是一个面包一瓶牛奶的事,但是,孩子得到的精神满足真的不是物质可以衡量的。
写下这篇文章,不知道是否能给那些正在走着我走过的路的妈妈一些启示。每每看到妈妈分享焦头烂耳的催孩子起床,或鸡飞狗跳哭闹不止的清晨,心里会思考:孩子,真的是那么难搞吗?其实,难搞的全都是“我”。所以,又回到成长的最终目的:不断的、使劲的折腾我们自己,让孩子的生命自然的如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