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悲而不痛,人生才会越来越好

孔老夫子讲哀而不伤,是指我们的悲哀感受要有节制,不要太过,过则会带来伤害。但是一个人如何去掌控悲哀的程度呢?悲哀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吗?这显然是做不到的,悲哀是来自我们的感性,去节制悲哀这个行为则是来自我们的理性,用理性去节制感性一定会失败。因为我们的感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本能,能被节制的就不叫本能了,我们理性的力量一定远远小于感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孔老夫子自己在颜回去逝时也就没有做到哀而不伤,而是哭之恸。

我们做不到哀而不伤,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产生哀与伤的本质。随着语言的进化,为了减少理解上误差,我把哀而不伤改成悲而不痛也就能更好理解。悲也就是指悲哀、悲伤,完全没有变化,伤是指伤害,我们怕受伤害,是因为伤害会带来痛苦,无论是物理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就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所以用悲而不痛这个词来表达会更精确。

前面讲了悲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受,当我们感知到凄惨的事物时,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发生在其它生命上,我们就都会有悲哀的感受出现。就像我们去参加葬礼的时候,尤其参加的是那些因意外英年早逝,还留下了孤儿寡母,家境又不是很好的葬礼时,那么参加的多数人就都会为之流泪、为之悲伤。但是我们的悲伤却不会使自己痛苦难受,而且我们的悲伤会随着葬礼的结束而结束。但是亲人的悲伤却会痛彻心扉,而且久久不能释怀。所以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事物导致的悲伤,旁人就能做到悲而不痛,亲人则是大悲大痛。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反差,是因为我们对逝去的人一无所求,他人是离开还是存在对我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亲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亲人需要他来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支柱,当这两样东西忽然缺失时,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再依赖,必须要自己来面对一切,当自己又没有能力面对时,自然也就会陷入到冲突中。存在想像从前一样有丈夫可以依靠,但现实却再也不能依靠了的冲突,痛苦自然也就出现了。这也就是我们会看到在精神上越是独立自主的人,在面对悲伤时就越容易走出来的原因。

孔老夫子在面对颜回去逝时,会悲痛也是同样的原因,因为自己最好的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学问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传承,自然也就会发出天要亡我的呐喊。孔夫子同样也就存在想把学问传承下去的思想,但事实却落空了的冲突,也就有了痛苦的产生。

所以我们会发现悲是来自我们心灵感知的本能感受,而痛则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思想与事实之间的冲突,是冲突带来了痛苦。在面对事物时,如果我们没有来自自己思想的反应,只存在对事实的反应,也就不会有冲突产生,自然也就不会有痛苦。

就像他人离开了这件事情,如果我们的反应是,他人离开了我该这么办,这就是来自自己思想的反应,我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去面对事实,冲突痛苦也就出现了。如果我们是以事实为中心,那么他人离开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他是如何离开的?离开的原因是什么?他离开了我当下要做什么?未来没有了他我又要怎么做?当我们只去看这些事实时,我们也就只有本能的感知所带来的悲,而不会有自己的思想所带来的痛,我们也就能做到悲而不痛。

我们之所以要做到悲而不痛,是因为单纯的悲会给我们带来行动力,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善、越来越好,而痛则会让我们失去行动力,让我们陷入深渊毁掉自己。就像在爱情中受过伤的人,如果他只是单纯的悲伤,那么他就会主动去学会如何正确的去爱,他的未来也就会变得更好。但是因为爱情而痛苦的人,很多人就会走向极端,不再相信爱情,一个体验不到爱的人,自然不会幸福。所以只有当我们能做到悲而不痛,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