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又一次翻看《正面管教》这本书的时候,感触特别深的一点。
即使孩子每一生活在责难、羞辱和痛苦之中,他们似乎仍然会从别的地方学到自责。通常,他们会自己认定自己“应该”更完美。我们应反复地教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正面管教》
因为,今天我对孩子发脾气了,即使学习了并且还带领着很多妈妈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但这一次我还是忍不住发了脾气。
起因是我今天四点钟起床,若谷居然四点半也自己起床了。但是显然因为没有睡好觉,醒来后的若谷一直很黏人,无论我做什么时候他都非要妈妈抱,并且一闹起来就生气地大哭。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耐心就要一点点被磨灭,几次都是忍住才不让情绪迸发出来。直到“啪嗒”一声,若谷打坏了我的一个盘子。当时我们都在厨房,听到碎盘子的声音,我就一回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让你不要在厨房玩,讲你也不听,盘子摔碎了吧!”
我很少对孩子发脾气,若谷一下子就愣住了,不过他也很有个性,掉头就又去了客厅,也在跟我赌气。
我刚刚脱口而出的这些话可能很多妈妈都不陌生,甚至每天都会跟孩子说,“跟你讲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妈妈是不是跟你讲过,你不能这样”、“你这孩子怎么讲都不听,找打是吗”……我们来看看这些话背后的心理。
就拿摔破盘子这件事,大人特别容易站在权威的位置上去撇清责任:我已经告诉过你了不要这么做,所以后果应该都由你承担,或者说这件事的错误都在你,和我没关系。小时候我们爸妈在训斥自己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在问题面前,首先是指责错误,而不是承担起责任。大人就没有责任了吗?如果这个盘子不是在家而是在博物馆,那就可以不用大人赔偿了吗?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需要对他的行为负责,哪怕是“错误的”行为。这个责任就是——教孩子把犯错误看做学习的好时机。
所以,我完全不用发火,而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调整好了情绪,可以跟孩子说:“这是妈妈非常喜欢的一个盘子,每天用它吃饭,现在被打碎了,很可惜也很难过。”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地真实感受,让孩子意识到大打碎盘子这件事确实给妈妈带来了困扰。
然后用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决定做出弥补:“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相信孩子即使不会表达,也能明白“下次不能打碎盘子了,妈妈会难过。”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是不想破坏的,也想维护和妈妈的友好关系。
而如果像我之前那样吼回去,那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即使表面上解决问题也是暂时的)还会让孩子错误地模仿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以为大声说话就是赢家,下次也会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想赢得父母。
后来,我来到若谷面前轻轻抱住他,跟他道歉:“妈妈因为事情没有做完心情不好,所以刚刚凶了你。妈妈没有耐心没有跟你好好说话,妈妈要跟你说对不起。但是打碎盘子妈妈也很难过,你也需要向妈妈道歉。”当你的态度柔软下来,孩子也会懂得你的温柔,若谷抱着我的脸也笑着说了声“对不起”。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所以不能总是站在权威的位置上去教训孩子。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要以朋友的姿态和他一起承担责任、共进退。教孩子把犯错误看成学习的好时机,犯错误这件事也可以变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