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封面图片是「需求」,
而我的文章只是「需求」的赠品,
它注定一文不值?
……?
赠品就赠品吧!这篇注定也是赠品。
……
昨天做了一个「试验」,用了一张「不够色」的图做封面。
然后,后果可想而知:
我就料到是这个结果。
但我一直觉得比较切题(讲狐臭是原始人流传下来的有用技能,用张野人做封面不过分吧),最终没能和客观规律(大伙爱色图)妥协。
我「坚持」了。
并幻想着,这张图有多搞笑或许能吸引人。
是我奶EVE了。
(奶EVE=naive)
不过我一直就挺奶EVE的,也不算稀奇。
算是给今天的文章抛砖引玉吧。
(偷偷告诉你。其实,我昨天的封面有2个:一个是展示页扁长形的,还有一个是主页看到的正方形的,是不一样的。一般人两个封面一样,只是剪裁的方式有所不同。而我,根本不是一张图,长方形的比较色,大家不要错过哦)
1
上上上一篇谈到(可能被系统锁了),坚持没用。
要先有「正反馈和成就感」,坚持才有了价值。
忽而看了一篇西风大佬(风哥)的付费文,有了一个更恰当的解读。
要说明的是,尝试改变别人本身就不大可能。应该是一部分人本身就想改变,那就推波助澜一下。
当然他讲的不是有关坚持方面的,但内核是一样的。
坚持和产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上篇文章的「正反馈和成就感」,可以替换成「需求」。
人类社会几千年,产能都是不足的。
大部分人吃不饱穿不暖,在努力解决生存问题。
所以任何产品只要被制造出来就会被需求,不存在没有需求的情况。
但是现在不同了。
特别是AI的加入,产能已经开始过剩。
比如英国佬拿我们的光伏板做围墙,原因是光伏板竟然比建筑材料便宜。
图片
但我们的思维兴许还停留在传统观念——只要不断的生产,就会创造价值。
风哥给了个概念,库存。
指制造出来但不被需求的部分,叫做库存。
过去人吃不饱饭,有什么吃什么,所有能吃的都是需求。
现在,饭过剩。所以才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美其名曰减肥;这个致癌那个没营养,美其名曰养生。
这是「没得吃的过去人」无法想象的。
不断地制造产品,其实就是重复劳动。
所以过去人的观点,「只要肯吃苦,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大概率指的也是重复劳动。
2
回到题目,坚持,基本上指的也是重复劳动。
试想你每天变着法儿整活,有人会说你坚持吗?是,也许你是在坚持,「坚持变法儿」,但别人肯定认为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根本不叫坚持。
所以坚持的内核本质上还是重复。
我记得刚毕业上班那会儿,前公司领导就给了一个鸡汤式的洗脑:
「成功 = 简单工作重复做」。
这是培养牛马的观点啊!
不过也是。大部分人注定要做牛马,他说的也没错。
早些年真的就靠着重复——简单工作重复做,好多人都成功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也就是所谓的「坚持」。
「只要你肯坚持,不缺项目。简单工作,干就完了。你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不是一种传统观念?
但现在似乎风向变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产能过剩吗?
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压根看不到成功(正反馈和成就感)。
其实就一点,你的坚持不被需求。
变成库存了。
甚至在互联网时代,你的坚持根本没有成为一件件产品,都是虚拟的。只要服务器一坏掉,你的坚持连渣都不剩。
你连库存都不是。
不过还好,比库存好的是库存需要占场地付费用。
不但商品卖不出去,赚不到钱,还要赔掉不少库存成本。
当然也有好处,就是如果库存卖出去了倒还好。
但风哥说,这根本就不是库存商品的价值。
只是其他有价值产品的附属物——赠品。
比如董宇辉(不认识,只是经常听到这三个字)在直播间穿了你的衣服,用了你的商品。
粉丝买的是董宇辉的价值。
而你的衣服,你的商品只是附加属性——董宇辉用过的。
所以这个赚到的钱的大头还是董宇辉的。
不要眼红。
因为没有他,你的商品什么都不是。
而互联网上创造的「虚拟产品」,虽然没有价值,可好歹不用占场地付费用。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这个方式。
但,不被需求的,即使每天重复做,每天都坚持,
终将一文不值。
所以,我的色色的封面图片是「需求」。
而我的文章是「需求」的附属物——赠品。
它(文章内容)将注定一文不值。
3
草草收个尾总结一下:
当坚持的这件事被「需求」时,坚持才有了价值。
如果这件事不被「需求」,坚持将一文不值。
所以上一篇关于坚持的文章,前提是你做的这件事不被「需求」了,坚持变得没用。但大多数人的坚持,大概率都是不被需求的吧。
其实,「需求」这个底层逻辑,自打人类社会开始起就没变过。只是因为当年供不应求,所有的都是被「需求」,需求才被淡化了。正因为当年没有这个主要矛盾,矛盾就变成了如何不断地制造来填满这个「需求」的无底洞。
做多少就收多少,你还会关注「做了会不会没人要」?
不会的。
现在确实不同了,居然把这个无底洞填满了。
……
倘若要说坚持还有什么用?
在坚持中发现需求,
坚持就开始有用了。
恐怕这才是坚持的意义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