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人说,“我这个人为人耿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时常想,这个很多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到底反映了我们大家一个怎么样的情结?
来访者L先生,自称也是这样的人。
和朋友一起吃饭,抢着买单的永远是他。
朋友有事找他帮忙,即便是自己再不方便,再有困难,他都会全力相助。
每次接受了别人的礼物,心里总是想着怎么样给别人还礼。
只要他觉得欠了别人的人情,心里总会升起一种焦虑。渐渐的他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时间长了,他甚至觉得有些恐惧社交。
我问他,收到朋友的礼物,是一个什么感觉?
他说,当然有感激,同时也会叮嘱自己千万别忘了在适当的时候回礼。
收到礼物,正常的反应会是感受到礼物带来的欣喜,体会被朋友关爱和关心的喜悦,而后再是感激。然而,L先生首先体会到感激,同时觉得身上的负担又多了一份,这的确很累人。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收到别人的礼物和帮助时,不能好好享受当下,体会那份爱的流动。反而“诚惶诚恐”,感受到一份负担呢?
这其实是和L先生的“低价值感”有关系。
“我不值得别人来帮我。”
“我不值得别人给我送礼物。”
“我不值得别人来爱我。”
“我必须加倍的付出,才能够得到爱。不然就会被抛弃。”
这些“错误”的信念深植于L先生的心底,早已存在于他生命的底色中。
其实,这种低价值感形成于小时候和重要家人的互动中,也同时存在于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无意识印刻中。
中国古代封建文化讲究尊卑有别,在每个人从小的价值感形成中加上了一层枷锁。同时,封建社会中的很多设置都在处处暗示着平民百姓的无价值。于是,这种无价值感集成了体和个人的合谋,写入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集体潜意识。
所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无价值感是生而带来的,是先天已具备的。这也是佛家说的家族业力。
我们想融合,我们渴望关系,但我们又不配。所以只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是我们都很匮乏,哪里能做到涌泉相报?
“涌泉相报”之前,日思夜想怎么去回报;“涌泉相报”之后,如果没有期望的反馈,又会心生怨恨。这是相当耗能的一件事情。
最终事与愿违,就像L先生一样,无力承担这份“负担”,最终还是将关系推远。
面对关系,我们显得很用力,然而真实情况是,我们很无力。因为我们根本不配。
真正好的关系是要能体会到爱的能量流动,在这种能量流动中我们被滋养。这样的关系就是成熟人格拥有的关系。至于物质交换,相互帮助是在这种份爱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不会刻意,更不是负担。如果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慢慢的我们就会枯竭,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
成长,就是和家族告别,活出全新的自己。
所以,当有人说:“我这个人为人耿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可以脑袋里“叮~~~”一下,这是否暴露了什么?
当你发现自己也喜欢说同样的话,你可以觉察一下你的潜意识里有什么你没看见的部分。这一部分藏得这么深,差点就忽略了。
无明的状态下,我们带着家族的印记,一步一步在黑暗里摸索前行,轮回往复,无力挣脱枷锁。
但是,当我们的潜意识开始意识化的时候,就好像漆黑的屋子照进了一丝光线。
这,就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