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有较深的感悟:
真的爱孩子,是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这是家长第一要做到的。
可惜我们做家长,在面对孩子或真或假的问题时,往往容易先关注自己的感受,然后马上自觉用自以为正确的理性思维和方法对待此刻感性中的孩子,甚至还希望孩子能马上“改正”,以期抹平家长自己的“不爽”。若孩子不接受就可能激怒了家长。此刻的家长还在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问题在哪里呢?
孩子,是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物品,不是一个没有感受的工具。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的社会角色也是在变换,是保育、陪读、教练、闺蜜、同学、朋友、伙伴、、、、、、;可以一直是充满爱的亲人朋友,但不是孩子的主人。在孩子面前,家长真不必太把自己当回事。尤其不要常常想说“我这是为你好”,然后就肆无忌惮的乱指挥和强行干涉,甚至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不自知。
每个成年人都是不同的,不完美的,但是都是有个性特点的。孩子也是。在保证安全和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在家长可提供的能力范围内,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去成长呢?如果孩子一犯错,家长就生气,这不是不允许孩子试错犯错吗,这样孩子怎么能尽可能全方位成长呢。难道家长不愿意孩子茁壮成长,未来有更多可能性的发挥吗。家长不要成为限制孩子充分成长的罪人。
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家长不强行干涉,亲子关系更融洽。家长少焦虑,孩子的成长更从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