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糕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其由来有多种说法和历史渊源。
一种说法是油炸糕源于秦汉时期,那时便有了与之类似的“金饼”。历经岁月变迁,到了隋唐,它被称作“油饼”;宋元时期又以“盏酪油”之名登场,其制作方法与现今的黏米油糕极为相似。
另一种说法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相传在唐朝,今陕西三原县的“王店集”上有一个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滑、馅软甜香 。有一天,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品尝后,连连称赞“好、好、好,见风消”,并将其作为宫廷食品,于是油糕得以广泛流传 。
此外,山西临汾乡宁油糕的起源与古晋国大夫荀息密切相关。早在春秋时期,乡宁、柏山、猪头山一带便有祭祀荀息的习俗,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这一集会逐渐演变为以油糕为核心的祭祀活动,人们将白面烫制成糕,油炸后供奉,象征步步登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民间传说中,大同的油炸糕源于汉朝,是为祭祀日月而准备,人们常把豆馅糕捏成圆形,菜馅糕捏成月牙形 。
由于“糕”与“高”谐音,油炸糕还被赋予了步步登高、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所以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庆典礼等场合,人们常常会制作和食用油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