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村上春树,从那部著名的《挪威的森林》开始。他的行文基调轻盈,记实手法与诗意语言并重,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现代主义作家,我捧起了村上春树以跑步为主线的自传记――《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原来,除了职业作家这一身份,村上春树还是一位执著的跑步者: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的村上市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坚持跑步近30年,一直在奔跑。
这本散文式的随笔质朴无华,富有哲理,古稀之年的村上先生在结尾处说到:
"假如我的墓志铭可以自行设计,我愿意它这么写:
村上春树(1949-20××)
作家(兼跑者)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在枯燥的跑步锻炼中,村上春树关照人生,通读全书,我有如下感悟:
01关于坚持:因为喜爱,所以长久
村上春树生于日本京都优见区,父亲是国文老师,家境优越。从小,他偏爱阅读与摇滚乐。大学毕业后,25岁的他和妻子在国分寺开了家爵士乐酒吧谋生。因为向银行贷款了250万日元,压力较大,他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
7年的开店时光,村上春树还清了贷款,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但是,日见好转的生意,还是让他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1981年4月1日,观看了自己心之所向的棒球比赛后,坐在神宫球场的村上春树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定――32岁起,全盘转让酒吧,拿起纸笔,做一个自由职业写手!内向的他诚恳的对妻子说:"姑且给我两年的自由写作,如果不成功,再在哪儿开家小店不就行了?我们还年轻,我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看行吗?"善解人意的妻子答应了。
为了更好的写作,村上春树开始规律起居,坚决戒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独处的他选择了跑步,风雨无阻。
这让我想起了名导李安。因为喜爱电影,李安坚持读书考学:伊大两年,艺专三年,纽约大学学士又学了三年,八年的戏剧养成教育,为他日后电影创作打下了坚实底子。除了学习,李安还要求自己打卡做满一百二至三百六十小时的剧场工作。此外,挤压时间,主动参加三次正式舞台汇演,并且导演了一次小剧场。
做这么多的"苦差事",只因为自己喜爱,甘之如饴。结果证明,付出就会有回报。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情怎么也长久不了。
02关于追求:超越自我就是最大的成就
村上春树说:"我的性格偏于内敛,无论何事,赢了也罢输了也罢,从不计较。我更加关注的是,能否达到我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每天清晨,按时起床,调整呼吸,开始跑步!为了备战每一次的马拉松比赛,村上春树日日都要艰苦训练至少一小时。6月260公里,7月310公里,8月320公里……练习考量表上的数字逐渐加大,给予了村上春树难得的雀跃。只和自己的过去相比,目标明确,进步就是最大的成就!
回归我们的生活,喜爱静坐,下棋,种花,烹饪美食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对此不屑一顾――这些东西又不能挣钱,又浪费时间,有啥用啊?
在我看来,每一个健康的爱好都是"有用的",它们能够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休息,能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安宁。做到如此,才能超越自我啊!跑步促使村上春树不论躯体还是精神,都健康饱满,这与哲学家庄子说过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谋而合。
03关于生活: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喜欢跑步的村上春树是个内心"不安分"的人:1987年1月他留居意大利西西里岛,2月留居罗马,3月奔赴博洛尼亚旅行,6月回国,8月返回罗马,用了21天沿着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苏联,伊朗,地中海,最后返回罗马。
他一边旅行奔跑,一边思考自己的小说――应将自己追问到何处为止?各种程度的休养才是最恰当的。外部的风景撷取多少为好?内心的世界又该挖掘多少为妙……
现在想来,他的小说之所以独树一帜,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学气息,就在于他的身心都在运动。流水不腐,站的高,看得远,想的细,所以品得深。
近三十年的跑步生涯,村上春树看清了自我,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世界。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行动起来!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我是小曾,自营自媒体新人,我在公众号:他曾说,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