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517天分享(2020.1.10)
01
下午去剪发。店里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正忙活着给人剪发。旁边沙发上坐着一个看上去两三岁的小女孩。孩子正专心地看着儿童节目。
老板忙完那位顾客,接着给我染发,从涂抹到加热,整个过程至少也要四十分钟。老板忙活完,走到沙发旁,一把抓起小女孩手中的手机,狠狠地扔在沙发上。小女孩哇哇大哭起来。老板喊:“看了多久了?还哭?不许哭!”小女孩不听妈妈的话,声音愈发响亮。我不忍,说让老板抱抱女儿,说抱一下,说不定她就不哭了也不会玩手机了。
小女孩仿佛听到我说的话,哭声更响了。
老板没有抱孩子的意思,直盯盯看着小女孩,小女孩毫不示弱地大哭,僵持不下。
“老板,洗头。”又进来一位顾客。老板顾不上小女孩,忙笑着招呼客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女孩停止了哭声。我回头看她时,孩子已经又拿起手机,专注于一闪一闪的手机屏幕上了。
我感受着麻麻,真的不容易,为生计忙碌,还要带孩子。如果换成我过这样的日子,会如何平衡孩子和工作。不过,我会在闲暇时,抱抱孩子,看看孩子喜欢的是什么,跟麻麻让孩子分享一下看到的好玩的画面。让孩子感受到,麻麻是迫于生计无法陪她,但心里还是有她的,愿意分享她的快乐。
若干年后,若麻麻在叹息着孩子沉迷手机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今天的这个场景?
02
爱和陪伴的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时间的多少。记得从前看过一个短片,一位常年跑外地火车司机,他在家的时间有限,为了孩子陪伴孩子,他每个学期开始,买一套跟孩子一模一样的教材,有空闲时间,跟着孩子的进度,一起学习,通过电话屏幕讲题,有时候是爸爸给孩子讲,偶尔他也请孩子给他讲。孩子从来没有感觉爸爸离开过他们,而且在他的身边。
这个片段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任何让孩子知道你在时刻关注他、关心他的形式、内容都是很好的陪伴!
正如作家龙应台曾说的: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在最开始的十年是最关键的时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个性的形成和父母的感情培养都是最佳时机。当我们浪费了这些宝贵的时光,回头再想弥补,孩子那时已不再需要,后悔已来不及。
03
有个公益性的短视频,感动了很多人:
有记者采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问妈妈最喜欢的哪些方面?能给孩子打几分。很多麻麻说喜欢“乖”、“听话”、“表现的讨人喜欢”,打分的时候,基本上都在5-6左右。记者问为什么给孩子打这样的分数,麻麻会说,孩子身上还有很多让他们头疼的地方,会惹他们不愉快。
接下来,记者到幼儿园采访孩子们。每个孩子谈到麻麻,都是一脸的幸福,说的都是麻麻怎样怎样对自己好,打分时,每个孩子都毫不犹豫地给麻麻打了满分,甚至有个小孩子给麻麻打一千分!问为什么打满分时,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爱麻麻。”
孩子的需要,其实就这么单纯,简单。在有效期内,陪伴孩子是一件不容错过,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会。但愿所有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陪伴,不仅仅是身体的陪伴,更有心灵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