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3日晚,上市的46家银行中,苏州银行率先披露了2023年三季报。从披露的各种数据来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依然保持着增长态势,相对而言,整个经营业绩较为稳健。
然而,这样的业绩也产生了隐藏利润的质疑。毕竟,苏州银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拨备覆盖率超过500%的银行,这样的拨备率远远超过了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150%。
利润高速增长,仰赖减值损失大减
根据此次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实现了营业收入91.88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规模净利润37.62亿元,同比增长21.36%。
虽然在营业收入的表现方面,增长较低,但是苏州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长已经连续8个报告期超过了20%,换言之,从2021年到现在,每个报告期都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在20%以上的增长。
细究苏州银行收入微增、利润大增的原因,在于营业支出的同比大幅下降,尤其是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下降,这一科目的大幅下降大幅压缩了营业支出,竟然拔高了营业利润。
而且,所得税费用金额也进一步反映出苏州银行的内生成长性。前三季度收入银行对应的所得税费用为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这个增长幅度高于营业收入的同比增幅,这表明苏州银行的免税资产规模较小,信贷资产扩张力度较强。
另外,从资产规模来看,苏州银行依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资产总额达到5835.1亿元,较上年年底增加了11.24%。贷款金额本金是2893.7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5.46%,各项存款达到了3627.89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4.68%。
从苏州银行披露存贷款的明细,存款总量有赖于个人存款规模相比年初23.04%的高速增长,而贷款是凭借公司贷款和垫款近20%的增速。
并且,苏州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表现也是稳中有升,不良率只有0.84%,较年初下降了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了524.13%,较年初下降了6.6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的充足率达到了9.37%,流动性比例为78.5%,流动性覆盖率是134.91%。
从这多项核心数据的表现来看,苏州银行的增长较为稳健,基本每股收益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47%,从基本面表现可圈可点。然而市场对苏州银行并不友好,当前股价相比年初下滑了14.64%,而且最近5个交易日股价连续下跌,与发布的三季报业绩对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拨备覆盖率过高,被质疑隐藏利润
苏州银行在三季报中还强调,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处于稳健合理水平。但这一表达也引起的争议也如影随形,原因就在于苏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了500%。
根据我国银监会在2018年3月颁布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进行了调整。原先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为150%调整至120%-150%之间。
2020年银保监会再次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了阶段性的调整。在此背景下,相关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20%-150%调整为100%-130%。
考虑到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极高,而不良贷款金额较小,那么这意味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则相对较高,因此这也就让市场质疑,苏州银行过高的计提减值准备弥补了贷款损失以及防范贷款风险,但是也抬升了营业支出,压低了利润,最终损害了投资人权益。
实际上,2019年财政部也考虑到了防止金融企业利用准备金调节利润,因此在当年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就提到“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不过这份征求意见稿至今未能形成正式文件,所提到的要求也未被银行业贯彻实施。由此,这更是成了苏州银行隐藏利润的证据。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苏州银行似乎也没有隐藏利润的动机。一方面是苏州银行的新行长王强刚被批准上任,王强生于1972年,现年51岁,年富力强,理应有强烈的做大收入和利润的动力,通过利润彰显其管理能力。另外,苏州银行的贷款减值损失逐年递减,这显然与隐藏利润相悖。
目前的经营业绩也并不意味着苏州银行高成长具备永续性,整体来看,苏州银行的对公色彩浓厚,前三季度净息差已下降到1.71%,在银行业里并不突出,而且存款的增长点主要来自个人定存,在息差收窄的大环境下,长期高速发展的瓶颈已显现,转型同样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