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学完前四节课的感受,实话说我仍处于能抽象未能还原的阶段,需要时间不断感知和内化其中之道。明白道理很容易,活出道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转化的。慢慢来,比较快,这是属于我自己的学习节奏。
回望过去,我被塑造成传统教育理念下讨人喜欢的懂事孩子,从小到大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但不擅长表达自我需求,长大后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在待人接物时内外不太一致,常在该坚持自己时因内心力量不够而委曲求全,这大概是老师说的慈悲有余而智慧不足,导致内心习惯性处于冲突且内耗的状态。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成长,核心自我部分得到修复和发展。但回首此前的心路历程,就像从一个没有自我的极端走向了颠覆过往的另一个极端,以往的平衡被我打破了,但我清楚,这阶段性的失衡,是在为达到更好地平衡做准备。我期待新的成长阶段的到来。
参加老师的课,与其说是说话课,不如说是修心课,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启。我始终相信我们所说的话都是内心和人格的一部分真实呈现,因此,这个课对我来说更大的收获,不是教会我一时学会什么样的说话技巧,而是帮助我思考如何去整合过去分裂在我成长经历中各阶段完全不同的生命感悟,在人格层面获得更辩证统一的发展。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收获之一。
这次课,也让我对慈悲心也有了更宽的理解。说到底,我依然觉得不能一味只强调对别人慈悲,更应该对自己慈悲,能给予的前提是自己先拥有。凡事都讲求一个度,在自我内核匮乏的时候,其实很难做到真正的慈悲,只不过是说服自己压抑了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始终得不到消化,某一天所谓的慈悲会变成泡沫,一触即破。而在自我能量稳定饱满的前提下,对人慈悲便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它让人更谦卑和宽容。 对自己慈悲,我将它理解为对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有较大限度地接纳和认可, 这也直接决定我们能对别人能有多大程度的慈悲。
老师还提到惭愧和忏悔之心,以前我将这两个词演绎成了自我攻击,总认为自己不够好,很容易陷入亏欠和内疚的心理压力中,这让我难受。按现在的理解,我更愿意解读为,既能清楚看到自己仍存在很多可提升的空间,亦接纳此刻还不够理想却真实的自己,同时明确了可以为之改善的方向,接受现实却不满足于现状,没有恐惧却更积极的生活,视往后所得皆为人生额外的津贴,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成人达己。
感知到了以上两点,我想,我离道义和慈悲更近了,真正把它们放在心上,把人放在心上,其他的技巧便有度可循了。
另一个收获,我感受到老师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教授我们学习及做人之道,就像长了两条腿的活教材,他身上散发着知行合一的魄力和魅力。我也非常认同老师说的话,人生有用的知识都是靠自学的,教师很多时候是个象征,他让我们看到他可能做到,我们也可能做到。是的,我相信榜样的力量,也感恩遇到那么多优秀的标杆,包括林老师以及群里的中国好同学们。
真诚的面对自己有时候很难,特别是承认让自己自恋受损的羞耻感,但我决定说出来,不逃避它。
这期课程,在完成作业方面终于比以往有更多的突破。以前总是想太多而做太少,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害怕得不到认同还期待得到共鸣。这是既自恋又自卑的表现,事实上,既没有人会过度在乎你的看法,写得好不好其实也没有标准,只跟自己的体悟有关。但对我来说,还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和酝酿才有了积极而持续的行动。行动其实是对自己的积累和负责,是对自己真诚的交代,每一次都是进步,每一步都算数。我在体验中收获了愉悦,越来越喜欢用书写的方式跟自己对话了。找对了方向,便只管迈开脚步,相信脚比路长。
最后,我也在反思,有时爬楼看同学们的分享,有感触却不太习惯互动和回应,没能做到积极又真诚夸赞别人。也许是网络总给人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我害怕鼓起勇气流露出的热情得不到同样的回应,或者让别人感觉不舒服,但这个恐惧可能是我想象出来的,跟真实的情况关系不大。借此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心理障碍,有待突破。我想,不管在群里还是日常社交,链接新朋友是一种积极的表达和主动的选择,跟别人如何回应是独立的两回事,应该跟期待有所剥离,真诚也可以是一种纯粹而单向的情感体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嗯,以上为授课期间所思所想中感受比较深刻的部分,总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