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水彩画学习课程。到现在,已经学了5个月。虽然画技并没有像我幻想中的那样惊人地提高,但我却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性格中的两个不足之处,也因此得到了两个新启示。
1/ 接受画面中的暗色
所有绘画类型中,我最喜欢的是水彩画。其实之前我对它了解不多,感觉印象中看到的水彩画颜色都比较淡雅的,而我的个性比较安静,不喜欢过于热闹的生活,一厢情愿地感觉水彩画跟我的性格比较吻合,于是一直对水彩画倾心不已。
因为喜欢“清淡”的效果,一开始,我几乎不选用暗色的颜料,而且每次蘸了颜料之后,总要加上清水把颜色减淡之后再上色。而水彩的覆盖力不是很强,水干后颜色会更淡,所以那时我画的色彩都是寡淡的,像蒙了一层雾一样。
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在课前临摹一幅银莲花。课上老师表扬了我的画。我正沾沾自喜时,老师话锋一转,说,暗部的颜色不够重,衬托不出花瓣的白色。
我这才明白,原来一幅画面的色彩要靠对比才能显出层次来。把暗部颜色加深之后,果然花瓣看起来更突出、更立体了。怪不得老师之前常说“要敢于用重色”。
我发现,不只是画画,在生活中我也常拒绝那些不喜欢的“色彩”的出现。
就拿交友来说,我只跟自己喜欢的人接触,而对那些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敬而远之。不得已要跟不喜欢的人接触,都是客客气气的,办完该办的事就走,从不多言。有时,不喜欢的人对我说几句有点过度的玩笑话,我就觉得自己像被亵渎了一样。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我不得不与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人时常来往。那人的性格、喜好几乎与我完全相反,我认为他强势、粗鲁、没文化、不懂得尊重人。与他在一起,总让我怀疑自己,强烈地想要逃离他却暂时无法做到,一度非常痛苦。
看着画面上花瓣与暗部的对比,我忽然想到,这个人的存在,不是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吗?没有他,我不会如此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样的事。
而且,喜欢与不喜欢都只是我头脑中的妄念,与他原本是什么样的人根本无关。他其实是有优点的,只是我太执着于他的缺点了,竟然视若无睹。于是就此释然。
我告诉自己,学着接受不喜欢的人出现在我的“人生画面”里吧,就像学着在画面中适当的地方涂抹上重色。
2/ 让水彩自由流动
我画画的习惯是先拿铅笔打线稿,再在线稿上涂抹色彩。有一节课是写意水彩,老师不打线稿,直接上色勾画。课后,我信心满满地拿起笔开始临摹老师的作品。
铺完底色准备画细节时,我发现自己画不下去了:没有线稿,似乎无从下笔,勉强下笔之后,又觉得太丑。每画几笔就要嫌弃自己一次,最后实在无法忍受,干脆扔下笔睡觉去了。
第二天再看到那张画稿,只要有“完成它”的念头冒出来,心里就觉得焦躁。我心想,看来我比较适合画工笔画。我有的是耐心,可以慢慢地打线稿,慢慢地一笔一笔描绘细节。但是相比之下,写意画更需要的是随性潇洒,我驾驭不来。
那一瞬间,忽然想到:我要提前勾勒好线条,才敢放心上色,其实可能是害怕事物超出我的控制范围?它们保护我不会画出太糟糕的画,却也限制了情感的发挥。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线条,其实是我的框架啊。
是的,我其实是一个框架很重的人。这个框架就是我的完美主义。我心中有一个构想出来的完美形象,那是我期待中的自己,她优雅得体、端庄大方,做什么事都恰到好处不出差错。为了向这个形象靠近,很多时候我都过度在意自己的表现。
比如,在不熟悉的外人面前我不敢开怀大笑,怕脸上的表情太扭曲,怕露出了难看的牙龈。。
比如,在与比自己厉害的人交谈时,我总是暗自斟酌着自己的言辞,怕说出什么不对的话来,被人嘲笑、看轻,甚至奉行着“少说少错”的原则。
再比如,工作中,领导提出想法,征询我的意见,我大多时候是赞同、附和,而不是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觉得自己的想法不成熟。
……
回顾自己这20多年的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小心翼翼、按部就班的,我从没有给过自己机会,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我害怕失败。怕失败便不敢尝试,不敢尝试便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有时我会自嘲:没有偶像的容貌,却有很重的偶像包袱。
所以我的心里才会如此抗拒不打线稿就下笔吧。
想起老师说,水彩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自由流动性。而我竟然想要把它抹杀在我的画里。
以前,看到报纸上有“看画分析性格”的栏目,我总不以为然,觉得分析师大多是胡说八道。然而这次通过看自己的画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既然如此,那反过来,是否能够通过画画弥补性格缺陷呢?记得之前看过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里曾提出,通过绘画训练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的这个想法应该也是可行的吧?
不管怎样,我会继续画下去,期待自己能不断进步,有更多的收获,在绘画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