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电视里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专题报道,昨晚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四十不惑》,突然引起了我们的集体回忆。
其中采访了四十年前嫁到中国一个菲律宾媳妇,她说当时的情况,她能嫁到中国,那真的是出于真爱了。婚后,她的先生拿着粮票,领着她去买油买米,当时她还不知道粮票是什么东西。四十年多年来,她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变化,自然感触良多。我好奇地问先生,四十年前,菲律宾都比我们先进得多么?先生说,当然是啦(说得他好象见证过一样)。
做为85后的我,小时候生活得已经算是比较优越了,除了偶尔还会穿姐姐穿过的旧衣服以外,也算是过上了吃穿不愁,还有点零花钱的小日子。做为家族中同辈里最小的我,自然也经常被大家说是个没有过过苦日子的幸福孩子。
我会听妈妈讲当年吃大锅饭的日子,为了照顾年纪大的太婆,她把黄豆磨成粉给她吃。为了赚钱,不知辛苦地去砍树卖柴火、上山挖药材,为了能过日子,想过很多法子,也因此落下了很多的病根。
也喜欢听姐姐哥哥讲,小时候去田里偷邻居家番薯、上树掏鸟窝、到河里摸鱼......那时候,姐姐哥哥上学还得自己带食材过去煮,所以每到周末,他们自行车后座就绑着一个木箱子(那里还没有行李箱),里面装着咸菜、青菜、鸡蛋等。
每次看青春题材的电影, 还是会引起自己满满的回忆。初中第一次在网吧拨号上网、给笔友写信寄相片、最时髦的就是有一部步步高复读机,家里用的还是放录音带的收音机,最喜欢听的是赵薇的《有一个姑娘》。
高中最流行英语电子辞典、还有可携带的碟片CD机、第一次用上了MP3,最喜欢穿喇叭裤,裤角越大越好......
上大学时,同学们人手一部诺基亚直板手机,款式很多,但统一都是小小的屏幕,大大的按键。同学们普遍认为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而且入党的审核条件还很多,不达标的还轮不上。于是,成功入党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2008年,第一家公司来学校做校园招聘,应聘成功后我就去这家公司做品牌家具的出口。听说公司的前身,是在香港做“前门销售、后门工厂”的模式,慢慢地帮一些国外大品牌做贴牌生产,后来开始注重自身的研发与设计,建立自己的国内品牌,经过多年的创新和积累,从而跻身成为中国十大家具品牌之一。
2008年刚好金融危机,外贸部的生意每况愈下,但这时国内的品牌渠道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了。有时真的很佩服总裁的前瞻性,六十多岁的年纪了,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些年也一直与时俱进,把自身的企业优势发挥到最大,真的有立足民族品牌、屹立不倒的趋势。
那时集团经常举行店长培训、经销商大会,做为职场小白,我们就经常被安排去协助这样的一些活动。我觉得在第一家企业学到的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客户服务的意识。所以后来在业务的岗位上,我一直希望最好地服务客户,尽量地帮客户解决问题。当然,大多数国外的客户其实还是很好沟通的,有些客户还很绅士,对职场上的女性也非常的照顾。
这时的确不得提一提,一部分国外客户,包括国内的很多客户,我一向认为,做为供应商,我们负责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你们给予我们好的价格,都是互利互惠的关系。一些骨子里,“我是买家,我就是大爷”的老旧观念,真的应该收收了。当然,这也与国家的日益强大,国民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逐渐上升,是息息相关的。
后来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我离开了第一家公司,来遍地是建材公司的这座城市闯荡。与第一家公司只做国内展会不同,这边的公司都很注重直接到国外参加展会,或者直接到国外拜访目标客户。
2012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与中国一些企业一起参加在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美国Coverings国际石材及瓷砖博览会。我记得那时美国签证还是很麻烦的,要准备很多的资料,参加面签,当时我的一位同事还莫名奇妙地就被拒签了,结果我只能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只身一人到美国与伙伴们会合。
从出发、筹备、拜访客户到回程,历时大半个月。那是我第一次切实地感受国外天地与中国的不同,米国的天空很蓝、空气很清新、街道很宽、整洁有序、人少不拥挤。虽然我的英语也很蹩脚,但日常的简单沟通还是没有问题的。除了短暂的倒时差,还有一两天晚上只能自己一人出街觅食,看着空荡荡、乌漆漆的街道 ,心里害怕遇到打劫、有点发慌以外,心情还是挺愉悦的。
记得那时飞回香港机场,特别是到达深圳以后,重新看到城市里狭小的街道、拥挤的人群、充斥鼻端的汽车尾气和空气里夹杂在一起的各种味道,顿时感到一丝丝不适应。还记得一个小插曲,途中遇到一个加拿大的华人朋友,他说如果有需要,可以帮助我移民到加拿大工作和生活。当时只是随意跟妈妈提了一下,没想到家里人当真了,姑姑语重深长地对妈妈说,家族人本来就不多,别让她离得这么远(泪目)。
在瓷砖行业,不得不提的是意大利CERSIAE陶瓷卫浴展。这次旅程比较有意思的是两点,一是我们一直住在意大利同事在小镇的家里,真正深入去体验了一下意大利小镇上的居民生活,还有就是在展会后,安排了去法国的旅程。
展会中,自然不得不对意大利原创设计,包括对产品的设计,整体的空间展示感到惊叹。后来才意识到,国内的很多产品还有空间设计也都是在这些展会上“借鉴”过来的,这一点中国企业还真是落后了一大步。
住在小镇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意大利同事的大House,里面装了电梯、除了日常家居的空间,还有游泳池、健身房、酒窖、派对厅、大花园,还有专门的管家,这是私人别墅么?这简直就是小旅馆好么?同事的父母都是做实业的,工作非常地努力,做机器设备的出口,所以实力也很雄厚。
但是同事跟我说,现在当地年轻人的就业率很低,没有多少工作机会,不想依靠父母,所以她就到中国来尝试一下。展会期间,也有一些当地的年轻人来询问我们,在中国有没有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他们,顿时觉得自己在中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心里好踏实啊。
到法国巴黎三天的旅行安排得很紧凑,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博物馆、游塞纳河......对我来说,意大利和法国就是艺术的殿堂,它开阔了我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认知。
因为也是出来大半个月,我在异国很想念中国的食物,更想念家中的孩子。有时,同事的妈妈也会照顾我们的口味,做一些有点象中国菜的当地美食。意大利和法国跟我们的语言也不同,很多人也不会英语,自然就少了很多交流的乐趣。记忆中,我还会隐隐想起巴黎地铁站的陈旧,还有浓浓的异味,应该是一些流浪者随地小便留下来的。
近来看到新闻报道,法国的黄背心运动,有一些抗议者恶意破坏旧建筑,甚至把凯旋门上的雕像都毁坏了,同样被损坏的,还有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些商铺、停放的车辆。我对先生说,如果换作是在中国,我是绝对不舍得伤害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一丝一毫的。
我工作的最后一家公司,是一家中小企业,有国内业务、也有外贸业务。在这里的三年多,我似乎也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兴旺、放缓、阵痛、反思、改变、成长、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因为产品原因,我比较常接触的是东南亚的客户,也先后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出差。
通过所见所闻,与这些发展中的国家相比,无疑对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会大大提升。也有听过同事或朋友谈,到非洲、印度、巴西、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出差的一些不这么良好的感受。外贸界有一个说法,就是出过国,就会更爱国。有对比,就会更珍惜(自编的)。
这两年跟随师父和师兄们,他们经常教导我,佛法在中国,如果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时势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佛法。
有时我也会看到定居国外的朋友,在朋友圈发一些国外媒体抨击中国相关问题的文章。对我来说,祖国就象母亲一样孕育了十三亿多的人口,各个省份的孩子还性格各异,有的豪爽外放、有的儒雅机智、有的精打细算、有的冲动、有的直接、有的内敛......拉扯起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中国就如成长中的青年,也会犯错,也需要调整,但一直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一往无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放弃稳定的工作与现有的客户资源,而选择自己去重新尝试一份事业,原因我也说不清。也许,在中国,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也还在一直前进,勇往直前。
(日更71/100,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