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8再读《论语》

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学习好,但热爱学习的人却不多?因为学习实在是一件既枯燥又艰苦的事情。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就是无法养成呢?因为习惯的养成实在也是既枯燥又艰苦的事情。

孔子是个“死磕”的人,跟命运死磕,为了追求理想一辈子不改志向,头撞南墙也不回。跟读书死磕,韦编三绝,为了研读《周易》,将编联竹简的熟牛皮带子都翻断好几次。跟弟子死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一遍不懂就教两遍,还“人不知而不愠”(语出《论语.学而》)遇到学生不明白的时候,既不恼怒,也不愠闷,而是一遍遍地解释教导。结果是弟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个个成为人中龙凤。孔子的因类施教,那是在强制性灌输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来教育的。

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像曾子一样“每日三省吾身”?因为缺乏曾子那样持之以恒对自我意志的强制。谁不愿意随着性子自由自在?那是你的命运选择和行为方式,他人无权过问,强制自己就是曾子的选择,他就是依靠强制自我来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将道德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养成之后,尊敬长者已经成为孩子根深蒂固的意识,无需父母在一旁批评教育;习惯养成之后,为人处世诚实守信无需再监督,所谓修养,就是在黑暗中,在背地里做人的操守。习惯养成之后,就是无需他人鞭策,每天不读书不写字就浑身难受。习惯养成之后,就是听到被人批评自己就感到高兴,因为人是多么难认知自我呀。批评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的学问修养又如何呢?习惯养成之后,就是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值得人巧取豪夺的,又能吃多大亏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出《论语.学而》)有子和曾子说完之后,孔子总结说,一个年轻人,在家里能孝顺父母,除了门去能尊敬年长的人,说话严谨,做事诚信,多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亲近那些有知识,有品德的人,把这些都做好了,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了,再来读书做学问。

啥叫有学问?受过高等教育不叫有学问,拿到博士学位不叫有学问,懂得做人才叫有学问。学问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和信息量,学问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

濮阳有个子路坟,子路有个著名的“结缨赴难”故事。讲的是子路赶回卫国参与平定叛乱的战斗,被叛军追杀,衣服也被撕破了,儒生的帽子带也被扯断了,好不狼狈。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子路说等等,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整理一下,将儒生的帽带仔细系好,然后被蜂拥而上的叛军用乱刀砍做肉泥。

眼看就快死了,子路为啥不急着逃命,还要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带呢?因为习惯!因为身为儒家弟子,他已经在长期的强制性的教育过程中,习惯了保持自己仪容的整洁,这种惯性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让人忽略生死。

人生,成就于习惯,成功于习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C座SAMA 对孔子,各人有各人的看法,C座其实也不能妄加推断,而对《论语》,从上学时就开始被灌输为经典,其中...
    C座SAMA阅读 2,503评论 1 14
  • 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
    仁木阅读 8,176评论 1 35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860评论 0 1
  • 昨日倦鸟归巢的黄昏 天际升起积雨的云 一场夜雨即将来临 感知的精灵都在雨前飞奔 夜渐深沉 天渐浓阴 蜿蜒的路上 独...
    惠思考的牛阅读 345评论 8 7
  • 90年代后期,我在镇上初中上学,因离家太远,得住在学校。 我们住在能容纳几十人的大宿舍里,都是两个班级的男生合住一...
    轨伙阅读 1,76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