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杨绛被下放至河南干校接受改造。
在干校期间,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痰涕屎尿样样她都接触了一遍。
同时期的其他文人,要么整天唉声叹气,要么独自黯然神伤。
但同伴回忆杨绛说:“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纵观杨绛的一生,有太多这样的艰难苦楚。
百年时光里,她却始终保持着淡定与从容。
经历多了就会明白: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能如此波澜不惊。
所有的情绪稳定,不过都是岁月沉淀下的格局造就的。
心大了,任何事都是小事;心小了,任何事都是大事。
情绪不好,说到底是你格局太小。
但在25岁这年,他的职业生涯却意外走了下坡路。
在一次比赛中,有位球迷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队要输了,一气之下,拿了一只纸杯砸向阿泰斯特的后脑勺。
没想到,阿泰斯特瞬间怒火中烧,他随手揪下一个无辜的球迷,对其拳打脚踢。
这次误伤,激怒了无数美国民众,最后甚至演变成一场恶劣的冲突事件。
自此,阿泰斯特尽失人心,球场辉煌不再。
有人说,阿泰斯特毁于失控的情绪。
但其实,他毁于狭小的格局。
格局不够时,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演变成难以预料的闹剧。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苟且。
生活中的糟心事越多、情绪越差,说明胸怀越是狭小。
心胸宽广,气量大的人,从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轻易动脾气。
一个人脾气好的背后,都藏着的是大格局。
因为比起在纠缠中消耗自己的情绪,退一步、让一分,反而能自在许多。
1999年,王朔洋洋洒洒写了篇两千余字的文章,名为《我看金庸》。
在文章中,王朔将金庸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他认为金庸的成功,不过是侥幸。
对于王朔的全盘否定,金庸不仅丝毫没有生气,更回复说:“八风不动!”
他还亲自写信给王朔:“您的批评,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完美地彰显了什么是大侠风范和容人之量。
俗话说,胸中有沟壑,无谓言语间。
格局大的人,不会为了言辞上的挑衅,恼羞成怒;更不会为了无端的争论,沮丧不休。
所有的烦扰,都能用最平和的情绪消化,并浸润成生命中的涵养与修为。
格局大了,一切事都不是事了。
当时的旧学文坛的领袖林纾,对蔡元培的这一举动十分不满。
他在文章中把蔡元培写成了十恶不赦的阎罗王,以此发泄。
蔡元培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场有些错愕。
但思忖一二,他还是当即写了回信,解释自己推广白话文的初衷。
随后,他更将刚写好的书法送到林纾家中,请他指教并题序。
蔡元培的宽容大度,让林纾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恶语相向,双方矛盾尽消。
演说家安东尼·罗宾说:“杰出人生的秘诀,在于懂得如何控制情绪这股力量,而不是被这股力量所反制。”
一个人的格局达到一定高度,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被无声化解。
因为他人的过失,不过都是拓宽自己心胸的利刃;
别人的刁难,不过都是锻造自己格局的武器。
把格局放大到一定的层次,所有让你愤愤不平的事,最后都会变得云淡风轻。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有众多看不惯的事情,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引起情绪上的起伏。
经历得多了,心胸才能变得广阔,心态亦愈发成熟。
说到底,生活是好是坏,在于一颗心够不够宽。
心宽路自通,心阔烦自少。
在世事中修炼格局,把小事看淡,把烦事看轻,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