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纠缠怎么破?
有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的妈妈找我咨询。据这位妈妈描述,最让她苦恼的事情,就是孩子特别爱讲条件,情绪急躁,不守信用,经常因为一些生活小事,跟妈妈发生冲突。妈妈常常辩论不过他,就会用发脾气来压制他,妈妈明知道这样伤害亲子关系,但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就比如手机的事情吧,在我接触的家庭中,她家的手机管理是非常宽松的。
有一部手机是专门给这个孩子玩的,每天晚上只要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也不太限定时间,周末的时候几乎就是随便玩。不过爸爸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这部手机不能带到学校去。因此,爸爸上班会把这部手机带走,下班再带回来交给孩子。
不过,这个孩子曾经多次违反约定,赶上爸爸忘了带走手机,他就会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去。
有一次,他兴高采烈地发给妈妈一张照片,说美术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既然是随便创作,他就画了一坨大便,还画了一些小蚂蚁,画面甚是恶心,老师看了直皱眉头,不过还是让这幅画通过了。
孩子觉得这件事情特别好笑,就忍不住跟妈妈分享。妈妈事后才想明白,美术课的这幅画,下课就被老师收走了,这意味着孩子不但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还在课堂上打开了手机。
最近这一段时间,孩子又频繁地央求爸爸妈妈,他想自己管理手机。这一天早晨,他又跟爸爸商量要自己拿着手机,爸爸说“不行”。孩子继续说,“我觉得我的时间安排挺好的,你看我早上作业也都做完了,前两天我带着手机也管理的挺好的,不拿到学校放到家里还不行吗?”爸爸还是说“不行”,孩子接着说:“那周六我不拿手机行吗?”爸爸索性不再理他。
于是,孩子去找妈妈,说:“爸爸为什么就不能让我自己拿着手机呢?”妈妈说:“你为什么一定要拿着手机呢?”孩子说,“因为那是我的手机。”妈妈说:“ 虽然是给你的,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全权管理,你现在还不具备自己管理手机的能力。” 孩子再次强调:“我周六不拿手机,把手机给你们管还不行吗?”
这句话直接触动了妈妈的软肋,因为她不想让孩子玩太长时间的手机。于是她就跟孩子说:“我现在忙着去上班,这个问题有好多细节需要商量,我们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晚上再说。”
逻辑清晰,台词准确
我对妈妈说:“你儿子真是谈判高手。你看,他提出要求,还找出论据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不答应的话,就主动让步。爸爸不为所动,就曲线救国——换一个谈判对象,最终在你这里获得了一个模糊的承诺。”妈妈听了这个分析,说:“咦,我当时咋就没意识到呢?”
接下来,我跟妈妈分析孩子所谓的 “ 证明 ”:
第一,在原来的约定框架之下,孩子不经过父母的允许,私自把手机带到学校去,这本身就违反了约定,恰好证明他没有管理好自己。
第二,他说自己周一早晨把作业做完了。这是因为他把周末的作业都留到了周日晚上,晚上犯困又推迟到周一早晨,这只能说明孩子周末没有安排好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明明是不妥的行为,他换一个角度,竟然把它包装成了自己的优点,并且还把妈妈说动了。他非常了解妈妈的心理需求,所以承诺周六不拿着手机,然而根据他以往的行事风格来推测,他极有可能先做出承诺,到了周末的时候再继续找理由想方设法纠缠父母。
因此,我建议妈妈拒绝孩子的请求。
妈妈说,“经过这一番分析,我明白了这件事情的利害,那我晚上回家告诉他,这件事情不可以,然后把理由也说给他。”
我让妈妈根据这个孩子的性格来预判一下他的反应。
妈妈说他非常有可能继续纠缠:凭什么不可以?你们都说了那是我的手机。我同学都可以自己管理手机,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哼,你现在不听我的,以后我也不听你的……
我对妈妈说:手机的事情孩子比我们更关心,所以,我们不妨准备好“台词”,等他来问。我们设计的台词如下:
孩子:妈妈,手机的事情你考虑了吗?
妈妈:考虑了。
孩子:考虑得怎样了?
妈妈:不可以。
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妈妈:第一,你违反约定在先,周四周五把手机带到学校去了;第二,周末的作业拖到周一早晨才完成,以后不允许发生这样的情况;第三,手机的事情是爸爸跟你约定的,今后关于手机的事情直接找爸爸谈,不用来找我。
你大概看出来了,妈妈等孩子来问,态度沉稳,并且坚持“问啥答啥”的原则,不多说一句话,看上去很被动,实际上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
接下来,妈妈的心里甚至有一点“小期待”,回家后就等着孩子来问,结果直到睡觉孩子也没有问,妈妈心里又多了一点“小失落”,到了第二天早晨,孩子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妈妈后来很兴奋地告诉我:你知道吗,孩子跟咱们太有“默契”啦,他居然原封不动地“念”了咱们设计的台词,而且,听我说完之后“哦”了一声没再多说什么,这真的不像他的风格,太出乎意料了,虽然我就回答了这几句话,不过我第一次觉得跟孩子说话还可以这么有分量!
当下的小聪明,生命的大损失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主张温和地对待孩子,尽量给孩子理解和支持,但这件事情我们的处理风格却是相当强硬。
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这个孩子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遵守承诺是一种能力
第二,纠缠会让孩子误入小聪明的歧途
第三,编造理由会影响孩子的心境
很显然,当初给孩子准备专用手机的时候,双方的约定很清楚,然而,孩子得到了这个约定的好处,对这个约定的底线却视而不见。一旦发现爸爸上班的时候忘了带走这部手机,他就偷偷地带去学校。
另外,像“周六不拿手机”这样的承诺,只是缓兵之计,承诺之时他就没打算遵守。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不懂得约束自我,有机会就钻空子。
如果一个孩子不打算遵守承诺,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一个主题上:怎么才能说话不算话?
我们可以想象:
这个孩子要每天留心爸爸是否带走了手机,还要想着偷拿了手机之后怎么躲藏才不会被发现?
被批评的时候怎么辩解?
或者想着找什么理由才能说服父母。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身上呈现出一种狡黠的小聪明:很善于给别人挖陷阱,能编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如这位妈妈说的,有时候明知道他是在敷衍或者说假话,却很难找到证据戳穿他。
虽然孩子用小聪明获得了一些好处,然而,他的内心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自己的小伎俩能否得逞,并且,他思考的角度和对别人的假设,都是负面的,因此,孩子始终处于侥幸、埋怨、纠结、敌对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对孩子的纵容和妥协,并不是成全孩子,而是戕害孩子。
我们不妨深思: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把信守诺言当回事,靠着小聪明获得眼下的小利益,他失去的是什么?
对外,失去了信任;对内,失去了自己的行事准则。这类孩子成年之后的风格极有可能是:不自律,不守承诺,自私,说谎,见风使舵,没有远见,被人排斥和厌恶。
这样的行事风格,会让一个人的生活充满混乱和苦恼,并且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通常,这样的人生成功的概率很低,幸福感也不会太高。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失信行为选择了不容忍,不过,我们也守着一个底线,就是不责备、不生气,而是用清晰的逻辑打败那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当然,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都在父母身上。从手机这件事情上,就能反映出妈妈的边界不明,逻辑不清。
因此,我并非专门跟孩子过不去,对妈妈的边界不清也采取了不容忍的态度。我花了很多时间跟妈妈讨论如何厘清自己的边界,逻辑清晰地跟孩子对话,克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双管齐下,孩子变化很大,现在感觉他挺通情达理的,不再挖空心思地讨价还价,只要约定的事情他基本都会去做。
说实话,我很欣慰。我不忍看到孩子们被小聪明所羁绊,我更愿意看到的图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