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对于心理学的理论知之甚少,但我对于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它能帮助我们用合理的方式去看待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它不是一种完全唯心的东西,它不是无视现实而是正视现实,从现实中去发现它积极的一面,去对摆在面前的事实做出合理的分析。它也不是一种悲观的、屈服的心态,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以迎接的姿态、拥抱的姿态、温和的姿态去面对问题的一种态度。
有一句话说成熟,就是你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是,在很多时候,尤其是我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很多家长是怕孩子看到生活的真相的,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为此,家长们可以拼尽全力去屏蔽生活中所有负面的东西,以求避免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在这样的真空状态里长大的孩子,等到有一天遇到生活的风雨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有多少的能力去认识生活的真相、去承担这份真相。
在我和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一贯是主张和孩子一起分享苦乐的。
在我和他爸爸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初,我也不想让他知道,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他已经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我情绪的变化。我决定和他谈谈。
我告诉他,爸爸和妈妈因为一件事情产生了分歧。我问他,对于这样的事情怎么看?他反过来问我想要怎么决定。我说,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阳光的,生活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些意外、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真正的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们的生活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出现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儿,也许它是我们反思自己的一个好时机,等渡过危机我们一定对生活会有更多的认识;遇到问题,我和爸爸绝对不会逃避,不会消极、被动、放弃,我们会积极的去面对;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请他给我时间,也请他相信我,我会对我的生活负责;我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管遇到什么。
风波过后,很多人都说我不该和儿子说这些事情,我询问儿子对这种观点的看法。他说:妈妈,你告诉我是对的,因为我们小孩儿不是傻子。
不告诉他,他会猜,而猜测最是折磨人的,因为它是无止境的。
儿子有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他最喜欢的是明朝中期。那个时期的明朝涌现了许多的名臣,像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为了权力,他们或韬光养晦,或忍辱偷生,斗智斗勇、机关算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儿子感觉非常过瘾,但他的同学们不喜欢这一部分,他们说会把他们教坏的。我问儿子为什么喜欢,他说那才是社会真实的样子---社会本来就是黑暗的。我纠正儿子的说法:应该说社会本来就有黑暗的一面,就像阳光下会有阴影一样;知道阴影的存在,我们才会追逐阳光;知道阴影的存在,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远离阴影。我套用了那句话:成长,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些名臣的故事让儿子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他说等上了大学他一定要去学一学。
14岁的他在通往大学的路上,还要经历无数场考试,人生也是如此,处处都是考场。我当然希望他在考场上不要遇到难题,但是我更希望他有解题的能力或者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