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喜欢做的事,无论多难,都会坚持下去,真的。
前几天,我买了《贾志刚说春秋》,刚读完几章,就喜欢这本书了。
作者通俗易懂的叙述发式,很快就捋顺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悲欢离合都历历在目,没有违和感,一口气我就读了五本。
还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以为会很喜欢,结果大跌眼镜。
只翻几页,就没法再坚持读了。
照实说,《西游记》每个中国人都熟悉这本书,耳熟能详。
里边的人物家喻户晓,都拍成电视剧,每年寒暑假,都给孩子们重播,百看不厌。
小的时候,那时是以评书形式在广播讲,我早早地守候在收音机旁听,为了调动听众的胃口,每到妖精要吃唐僧肉时,就到段了,想知道,讲书人就会说,且听下回分解。
急不急人?小时听《西游记》就是好梦一场,快乐一生!
老话说得好,老不看《西游》,少不看《三国》。
大概是年纪越大,历经沧桑,悟透了人生,看《西游记》就是降妖打怪吧,纯属娱乐,和温饱比起来,娱乐都不重要了。
而少不更事,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纪吧,看《三国》掉眼泪,只能替古人担忧了,也不能从深层领略其中的奥妙!
这样理解虽然有些牵强,也从侧面说明了认知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蕾姆!
说来也奇妙,这么多年,没有看过带字的《西游记》,《西游记》只是道听途说来的,面对文字的《西游记》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四大名著是中国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有多少人没看过带字书呢,一定有很多人!
原因很简单,文章都是半文半白的,意思难以理解,看见作者批语红字,更显得扎眼又扎心。
读自己喜欢的书,能从中学成语典故,能把自己的知识硬盘扩充一点点,就像打开一扇窗,看的外边精彩的世界一样。
喜欢你才能读进去,不会走马观花,在喜欢的地方逗留,反复看,肆意妄为的眷恋。
不喜欢,真的无法进入到心流的状态。尴尬、无奈、痛苦啊,焦头烂额!
同时,也不会有收获的。看完了,什么印象都没有,把人物张冠李戴,把事件弄混台。三心二意的读书方式好可怕!费力不讨好。
自己不想骗自己,也只能放弃要读《西游记》意愿,虽然有些可惜,终究好过假装明白,不做掩耳盗铃的事。